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暑期档,好莱坞大片横冲直撞,华语电影相对弱势。这不仅是指创造票房的能力,也是指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简单归纳一下,从6月到8月上映的电影可以分为四个类别,每类电影都代表着当今流行文化的一脉支流。
首先是最易掀起热潮的“硬通货”——好莱坞大片。6月份上映的《明日边缘》《哥斯拉》《变形金刚4》,8月份上映的《驯龙高手2》《忍者神龟》都属此类。7月份没有新的好莱坞大片,留给华语电影自相竞逐。在观众心目中,好莱坞大片似乎是“免检产品”,《哥斯拉》票房近5亿,《变形金刚4》总票房直指20亿,超越《阿凡达》成为内地市场第一卖座片,一个月后的《驯龙高手2》和《忍者神龟》同样“钱景”看好。好莱坞大片是暴力文化和“激爽美学”的代表,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英雄梦和情绪宣泄,可以借助银幕人物实现。强大的美国电影工业佐证了人的想象力到哪里,影像的转化就到哪里,观众在享受视觉奇观的同时,也为英雄主义激情燃烧,为美的幻灭惆怅。在娱乐中激荡人心,这是好莱坞的强大之处。
在好莱坞大片身侧,有两部中国式大片相伴:8月上映的《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和《四大名捕3》。武侠片也能满足观众脱离庸常和快意恩仇的愿望,不同的是,好莱坞影片都有大团圆的结尾,国产武侠片则喜欢上演沉重的结局。前者是在激流勇进的刺激过后,予观众以情绪的疏解和按摩;后者则试图在“视觉冰激凌”之后,指给观众人生的真相。
国产武侠片走低,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网络文化的都市喜剧爱情片。国产电影的嬗变,一是题材的轻量级化,二是意趣的重口味化。如果说《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北京爱情故事》还可以归入“小清新”的范畴,今年暑期档的《分手大师》《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江湖论贱实录》则应该划进“重口味”的行列。
年轻观众是浸泡在网络文化中长大的,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段子和没有猛料不出手的视频,把他们的笑点和哭点一并提升到了云端里,轻易不为所动。以他们为目标受众的“重口味”电影,剧中人开始只是自嘲,后来一味“耍贱”,开始语言轻佻,后来形体“超标”。《分手大师》之类之所以获得高票房,没有植根于文化和学理的秘诀,原因只在于其减压功效。当编导和演员使尽浑身解数为观众奉上解忧大餐时,一场成功的营销就在影院中实现了。
自《人再囧途之泰囧》以来,流行“票房不看成本,导演不问出处”。演员转行做导演,作家们也不甘寂寞,郭敬明和韩寒先后触电,《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一周之内先后上映。演员和明星作家敢于上阵,是有强大的“粉丝”文化作后盾。大明星有不离不弃的“粉丝”为票仓,畅销书作家有舍得掏钱的读者为班底,他们的任务主要就是做适销对路的产品。郭敬明的电影迎合了物质时代的诉求,韩寒的电影直戳文艺青年的心窝,至于是文字叙事还是影像叙事,是浑然一体还是支离破碎,以“粉丝”自居的观众大抵是不在乎的。当电影不以思想力度和艺术水准为追求的时候,思考型编剧和技巧型导演的优势也就失去了。
暑期档还有一支无法忽视的力量:中低成本惊悚片。《笔仙3》《京城81号》已成现象级作品,打破了恐怖片票房不过亿的旧框。国产恐怖片的水平算不上高,构思谈不上巧,制作够不上好,可是性价比还挺高。对惊悚片的需求每到学生放假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少男少女既是“粉丝”经济的构筑者,也是惊恐文化的消费者,他们形成了暑期档的主力军团。
暑期档本就是市场概念。中国电影这些年在产业上进步快,在艺术上进步慢,也是不争的事实。仅以文化标尺来衡量暑期档,就会发现它是单调而单薄的,然而每一种电影类型的流行,又都有着丰富的文化成因,总与某种社会思潮暗合。可以说,暑期档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品质和水准,但它见证了市场的斑斓和审美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