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王梦影:在“弹幕”里生存
//www.workercn.cn2014-08-07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上周末,北京某影院上演了一场有些特殊的《小时代》电影。场下观众通过手机编辑发送与剧情同步相关的“弹幕”,五彩缤纷地在大屏幕上划过。剧中女主角伴着音乐泫然欲泣、华贵皮草闪现着点点萤光时,她的脸上滚过“万万没想到,今天的头皮屑这么多”、“一对一”、“别动了胎气”、“这一段焦没对准”等吐槽,也有觉得无趣的观众开始在大屏幕上讨论肚子饿了要不要去吃饭。

  这算线下向线上取经的又一个好例子。吐槽成为了卖点,而“弹幕”是最好的呈现形式。然而,吐槽并不是“弹幕”的全部。

  “弹幕”网站“哔哩哔哩”已经存在了多年,“弹幕”的功能被无限地开发。犀利的吐槽常常获得满屏的叫好:“绿字太牛了”,“暂停看红字”,“白字君说得好”。此外,有“野生字幕君”以“弹幕”的方式为国外视频配上自己的翻译,多人相遇,还会在线切磋某个日文假名的用法或是某个俄文短语的涵义。电影里主角算牌,脑门上冒出一堆公式,这本是稍纵即逝的炫技一幕,看过就算了,“弹幕”里则出现了满满一屏对于算式的分析。“技术流”也不在少数:有时是精心在视频的不同位置布下各类符号,硬生生为深情男主添上猫耳八字胡;有时则使用熟练的动画编辑,卡着音乐的节奏,将“弹幕”化作彩虹瀑布之类效果,完全抢了正片风头。

  “弹幕”爱好者们拥有了自己的一套语言规则。预警是最好玩的部分之一。同一部影片被分成几段播放,段落间切换很影响观看流畅。所以,这一段结束下一段即将开始前,高吼“分P预警”提醒其他观看者。“前方高能预警”本来是在动画经典《EVA》里的一句台词,原意是监测到了巨大的能量,外星生物“使徒”要出现了。在“弹幕”的世界里,这句话在恐怖片里意味着即将有吓人镜头出现,在喜剧片里出现则提醒着现在不要喝水了,马上会有个大包袱。

  更多的时候,“弹幕”是陪伴,是有人陪着哭陪着笑,是在七夕的夜晚,有位不认识的小伙伴在世界某处和缩在宿舍里的自己一起看一部冷门的爱情电影。电影散场,江湖再见。或许某一天,在某部视频的第37分钟,又看到了熟悉的黄字君。

  不可忽视的是,吐槽仍然是“弹幕”电影的最主要功能。春节晚会由全民年夜饭逐渐演变成段子手工作夜和网民狂欢,权威在形式上被弱化和质疑,互联网时代又为众声喧哗提供了例子。观众不再沙发土豆一般坐在电视机前全盘接受,而是操起键盘参与其中。在大工业生产流行文化的背景下,让人“出戏”多少带有点逆袭的意味,在被强加的既定语境里杀出一条路。好吧,你定位受众精准出击大声造势排满影院,我用“弹幕”说:你的女主角皮草上挂着头皮屑。

  然而,“逆袭”从不是“弹幕”电影的推动力。槽点消失太快,形式大过内容,“弹幕”对于电影产业本身的推动远远小于抖机灵时的快感。别说“只破不立”了,这份“破”顶多算是打情骂俏,你好我好。

  针对吐槽需求,新的商业模式正在批评它的土壤里找到机会。红极一时的餐饮点评类App即是以大胆吐槽搏出位,主动提供槽点已经是宣传里重要一环了,而“弹幕”版的电影,或许能供应更多的票房。

  “弹幕”具有的一切优点都有反面,它比微博推特还轻、还快,还追求一鸣惊人,但也更加碎片化,更稍纵即逝。它更贴近我们的思维,跳跃而不专注,很难说是一种深刻的浅尝辄止,还是一份肤浅的深刻。“怀疑”和“反讽”都被招安成了卖点,妄谈“解构”尚早。

  或许值得安慰的,不过是在毕业的那个晚上或是新婚的早晨,对自己说“分P了”;在办砸了工作火急火燎地赶去救场,脑袋里闪过“前方高能预警!”的红色大字,仿佛也能笑笑,壮起胆子,负起责任,挺胸面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