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步之遥》单薄浅显的故事情节显得苍白,华丽热闹的视听效果流于空洞,观众在故事层面上得不到满足,在思想层面上又不得纾解,于是便产生了疲惫厌倦和挫败失望之感
2015年元旦前后,国产电影贺岁档之争可以理解为《太平轮(上)》与《匆匆那年》、《一步之遥》与《智取威虎山》这四部作品的捉对厮杀。这四部作品本是平均间隔一周时间先后公映,然而《太平轮(上)》《一步之遥》上映之后,票房与口碑双双走低,直接刺激了《匆匆那年》和《智取威虎山》提前上映。更重要的是,这两组作品票房对决的胜负,也昭示了中国电影形态朝向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两组观念的碰撞。
《太平轮(上)》与《匆匆那年》的对决,体现的是中国商业电影美学观念的旧与新之战。有不少评论认为,《太平轮(上)》的票房失败,在于当下中国的观影主体——年轻一代观众对“浪漫情怀”的无感,其实并不准确。平心而论,吴宇森并不擅长表达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感悟,他的作品具有文化研究的价值,却缺乏创作者个人意味的深刻。就剧情而论,《太平轮(上)》能够超越惯常的说教立场,本身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然而一切关于战争与国家命运、时代与个体遭际的深入探讨,在片中都付之阙如,只有徒具形式的战争奇观和寡淡如水的浪漫爱情,因而被观众所冷落。反观两年前与其题材近似的《一九四二》,同样在贺岁档上映,虽然票房不甚理想,但以其直面历史的真挚情怀赢得了观众的肯定和尊敬。当然,厚重的作品能流传久远,轻盈的作品易风行一时,《太平轮(上)》未撞先沉的症结不仅在于不够厚重,也在于还不够轻盈,元素堆砌,观念陈旧,没有满足年轻观众对“浪漫情怀”的诉求。
《匆匆那年》表现了一群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主人公对学生生涯、青春岁月的感伤回顾,该片艺术质感的不足和艺术品质的欠缺是明显的,但故事与主题的新鲜亲切,还是吸引年轻观众走进了影院。如果说,2013年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怀旧风格青春片的开山之作,2014年上半年上映的《同桌的你》题材和价值观都更接近80后、90后观众的独特趣味,那么《匆匆那年》则充分彰显了这一类型片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兴的纯粹怀旧之作也难免会令人疑惑,为什么年轻观众涉世未深,就急匆匆地感伤怀恋过去?本应正在创造生活的人,为什么热衷回忆生活?也许《匆匆那年》对于年轻观众而言,只是实现了他们在情感情绪上的认同宣泄效果,但这部作品也给人带来了超越电影本身的新思考。
而《一步之遥》与《智取威虎山》的对决,折射的是中国商业电影美学观念偏与正的碰撞。《一步之遥》的导演姜文,从来不安心于只拍卖座作品,他喜欢剑走偏锋,在貌似简单通俗的故事之内,夹杂着大量的隐喻象征,试图表达丰富的历史文化意味,以实现商业片的个性化书写。这不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常规形态,但也不失为中国电影的一种有益探索。令人遗憾的是,《让子弹飞》的巨大成功使姜文的信心过于膨胀,新作《一步之遥》在偏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单薄浅显的故事情节显得苍白,华丽热闹的视听效果流于空洞,搅扰在其中的,是导演个人对情感、对生命、对社会的杂陈五味。观众在故事层面上得不到满足,在思想层面上又不得纾解,于是便产生了疲惫厌倦和挫败失望之感。
与之相比,《智取威虎山》导演徐克的态度则端正许多。十年来徐克一直致力于大投资大制作的主流商业电影。从武侠动作片《七剑》到古装魔幻片“狄仁杰系列”,再到此次翻拍红色经典的《智取威虎山》,徐克越来越显示出圆融自如的掌控能力,将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精致曲折的故事情节、惊险刺激的视听效果融汇一体。可以说,徐克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常规形态和高水准。作为北上发展最成功的香港电影人,徐克和陈可辛两位导演都逐渐摸索到了观众需求、个人情怀和主流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其成就难免让内地导演汗颜。《智取威虎山》的姗姗来迟,令人想起美国影坛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能够拍摄出优秀的二战背景小分队题材的战争片,50年来又不断花样翻新。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许多商业电影美学经验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贺岁片”应为提升电影品质担责 2010-12-10 |
影片扎堆贺岁档,谁最受益? 2010-12-17 |
文化言论:谁说贺岁档不能拍悲剧 2012-12-17 |
谁说贺岁档不能拍悲剧 2012-12-17 |
张慧瑜:无法“私人订制”的贺岁档 2013-12-24 |
北京日报:电影怎么样最终还是观众说了算 2014-01-03 |
刘 藩:2013贺岁电影之憾 2014-01-17 |
温来生:“萌娃星爸”缘何能“羞辱”专业影人 2014-02-13 |
我在我思:电影,似乎更应多一些审美诉求 2015-01-09 |
是我们走进影院 还是影院走近了我们 2015-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