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圆明园的“版权”之争剑拔弩张。据新华社报道,横店影视城宣布,其耗资300亿元按1:1原样仿建的“圆明新园”将于5月10日部分建成并对外开放。而圆明园管理处对记者表示,圆明园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对其仿建应由国家规划,圆明园管理处一旦发现“圆明新园”有侵权行为,将进行维权。
“圆明新园”号称1:1原样仿建,明眼人一看即明白,这只是一个山寨货,是当下山寨文化盛行的一个缩影。譬如圆明园学会的专家就指出,“就是把一堆房子搭积木一样搁在那而已,有点像世界公园,感觉不伦不类,是对圆明园的侮辱”。事实上,横店所建并非第一个山寨圆明园,1997年珠海便出现过1:1仿制的圆明园。至于山寨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等近年在各地更是层出不穷。
山寨文化的“雷人美学”往往是没有底线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主题公园被引入中国,深圳“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的轰动效应和短期收回投资的神话,引发了全国各地一轮又一轮的主题公园建设热潮。早期的主题公园将中国历史和各地文化精粹汇集在一起,使游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一个概貌。然而随着千篇一律的“唐城”“宋城”四处涌现,游客很快陷入审美疲劳。如今不少主题公园,无论是仿古的也好创新的也罢,都如雨打风吹去,空留“枯藤老树昏鸦”。
调查显示,主题公园七成亏损,仅一成盈利。究其原因,山寨文化是无根的文化。一种集中式的场景景观有其内在的缺陷——缺乏文化脉络的串联和地域文化的支撑。主题公园的空间安排更多地追求典型片断的图像堆砌,无法传达场景背后真正的社会与文化内涵。其中的民俗表演也多流于形式,脱离了民俗与其产生环境的联系。
与山寨圆明园相对,各类的“罗马假日风情”“德国魏玛原墅”同样充斥着都市。“欧陆式”山寨,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与其说它们是对西方建筑艺术的膜拜,不如说是对“身份”“档次”的迷恋。这种景观反映的不是风格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山寨文化并不关心真正的“景观美学”,它们关心的是“尽显欧洲贵族气派”。
山寨文化只是一种文化“戏说”,呈现的是一种转型期时代审美意识的局限性,一种城市文化的“囧态”。一方面是“不差钱”的开发商,一方面是“缺根筋”文化品位。这种经济实力与文化品位的不相称,是当下中国城市山寨化的重要原因。
圆明园的版权之争呈现出当下城市美学的内在错位,因此需要重塑景观设计的传统和文化信心。一方面要警惕消费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批判性地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消除后殖民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侵蚀,保护并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色,创立适合中国当代状况的景观美学,探索一条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之路。
叶匡政:别把曹雪芹公园弄成文化笑话 2010-12-02 |
新华网:一个茅庐9个亿 孔明先生住不起 2010-02-03 |
新华网:一个茅庐9个亿 孔明先生住不起 2010-02-03 |
暗地里收钱,不如明码标价 2011-05-16 |
燕赵晚报:小区刹洋名不能只待市场之手 2013-09-27 |
佘宗明:纠偏洋地名应注重度的拿捏 2013-10-09 |
洪巧俊:莫要拆掉真文物制造假古董 2013-11-06 |
铭 沣:地铁文化积淀着城市文化的精髓 2014-06-17 |
黎瑞刚:互联网正在重塑城市文化基因 2014-06-23 |
中国网:多元文化融合是美好生活内在诉求 2010-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