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郑 轶:松绑是基础 创新是龙头
//www.workercn.cn2015-05-0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体制到观念的全面松绑,是体育社团发展壮大的基础;弥补“政策真空”和管理错位,则需要以创新为龙头

  时代的变迁,赋予全民健身新的内涵。从曾经的全民打乒乓球、练健美操,到而今的跑马拉松、户外骑行,老百姓对体育锻炼有了更高的专业追求与心理期待。当政府包办体育渐成“过去时”,如何满足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体育社会组织理应担当起“供给者”和“生力军”的角色。

  如果把全民健身喻为人体,地方性的体育总会和单项协会构成骨架,遍布城乡的基层体育社团则是细胞,共同组成群众体育活动的有机体。目前看,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可谓“长势喜人”,但结构不优、能力不强、活力不足的桎梏,却在拖缓全民健身运转的节奏。无论是官办协会的“行政色彩”,还是民间社团的“不公待遇”,抑或是俱乐部、网络组织的“自生自灭”,无不折射出体育社会化进程“成长的烦恼”。

  如何引导和推动体育社团步入组织、管理、运行的良性轨道,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课题。毋庸讳言,眼下很多体育社团遭遇的登记、资金、人员等生存难题,既受制于部门条块分割的制度障碍,也因为某些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或未能与时俱进而束缚手脚。而体育部门与体育社团之间,往往以行政指令代替合作协商,权力和资源的不对等压制着社会力量的热情。尽管为体育社团正名已呼吁多年,但政策层面的滞后,令这一体系建设始终“低位徘徊”。

  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关乎民生,并紧密依托于基层体育细胞的活跃程度。从体制到观念的全面松绑,是体育社团发展壮大的基础,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吻合,与社会管理向治理转型相呼应。这一过程中,做好“加减法”至为关键。明确体育社团的主体地位,意味着职能与资源的让渡,能否做到简政放权、扫除人为障碍,考验着体育部门的魄力。同时,以常态化举措培育和扶持体育社团,既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也是破解“空壳社团”的应有之义。

  无法回避的是,背靠复杂的历史欠账,对于如何理顺政社关系、激活体育社团,现有的办法和经验并不多。诸如去行政化、部门脱钩、双重管理、融资渠道等改革难点,惟有以创新为龙头,来弥补“政策真空”和管理错位。对于体育部门,由“撑船”转为“掌舵”,构建问需于民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市场之手”发挥功能。对于体育社团,打破依赖惯性,增强生存能力,变“输血”为“造血”,才能承接政府的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这种良性互动,立足于互信互助的伙伴关系,更有赖于部门协同机制的系统性推进。

  未来的全民健身体系,将指向“社会、社区、社团、社工”。这些植根于民间的“体育毛细血管”,一旦充分释放活力,提升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健康指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