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月13日,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故宫博物院将正式启动限流分流措施,每天最多接待游客量为8万人次。此后,全年每个开放日都是如此,决不越过“红线”。
从表面上看,限流费力不讨好,额外配置的人力物力姑且不提,这种做法无疑是将部分观众拦在了门外,门票等收入也会相应下降。但是不限流,故宫活得挺“憋屈”。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紫禁城每逢假期必然成为北京所有景区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最多的一天,18.2万人涌入故宫。这是怎样的场面呢?描述一下——“大人看头,小孩儿看腿”。不会说话的古建筑、御花园里的花草也是常年“有苦难言”。由于人流过于密集等因素,一些植物甚至都不再开花了。
从现状看,限流是最简单直接有效破解这种窘态的办法。首先,限流可以保证景区有序,能维护游客的参观尊严,最重要的是保证了文物古建的安全。还有5年,故宫将迎来600岁生日,无论是古建本体,还是对宫藏文物而言,限流意味着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也为故宫迎接下一个600年提供了可能。
其实,早在4年前,故宫就尝试过限流,不过草草收场。由于当时选择的当口是十一假期,本就是每年客流最多的时候。被限制入内的客流涌在售票窗口外,临时售票车被推搡得如同风浪里的一叶扁舟。宫门“失守”,限流失败。
显然,这次限流吸取了教训,融入了更多创新方式。比如,旅行团全部网上预约购票,窗口首次全面取消售卖团体票。甚至连防“黄牛”的措施都考虑到了——第一次推广实名制购票,还对有倒票行为的“黄牛”设置了黑名单。在时间节点上,也特意选择暑假未至、大客流来临前启动。不过,即使准备充分,故宫也一定会有一天碰到第80001名游客。关好门,不走后门,才是长久之道。
不仅故宫,今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观众流量控制预案,以保证观众安全。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遗产地及博物馆最大承载量的计算方法,要求各个景区科学核定最大承载量,防止安全事故。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景区、博物馆也将效仿故宫,设定更合理的参观门槛,改变“来者不拒”的传统待客模式。
浙江在线:有多少教授成了披着学术外衣的富豪 2009-07-17 |
公众在意的不是摸,而是公款摸 2010-09-08 |
南方日报:用什么来吸引高考优秀生源 2010-06-22 |
周润发:举全国之力办春运铁路春运更精彩 2011-01-24 |
马云约赌秦琼战关公? 2013-11-14 |
借书充数 2013-11-19 |
超越“道德绑架”看白血病大学生下跪借钱 2014-07-04 |
中国网:“现代化”之外的群体更值得关注 2010-03-24 |
北京晚报:假代表不可能有真民意 2009-12-14 |
北京晚报:假代表不可能有真民意 2009-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