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风 平:从《大圣归来》看经典“再创造”
//www.workercn.cn2015-07-1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各大电影院线里“暑期档”激战正酣,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已经脱颖而出,被誉为“最黑的黑马”。这部没有明星阵容、难见宣传造势,一开始默默无闻的影片,上映之后迅速蹿红,成为社交网络里持续刷屏的热门话题。骂起“烂片”毫不嘴软的观众,捧起“佳片”来也绝不吝啬。对于国产片长久未见的盛誉,使这部影片获得超高人气,在所谓“大片”的十面埋伏中,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首映三日便斩获过亿元票房。

  一段时间以来,多少主创团队信心满满、影评人众口一词、盛赞有加的影片,上映之后都难逃骂名。人们甚至怀疑电影观众已经只会骂街、不会赞美了。然而,《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证明电影观众并非集体患上了偏执症。一部电影只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就能得到观众的夹道欢迎。

  在《大圣归来》的如潮好评中,被提及最多的是“良心制作”。主创团队克服千辛万苦,坚守八年方得善果。这种追求艺术的初心,要求作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市场、对得起观众的诚意和良心,几乎已经成为衡量当下电影艺术创作的一条“金线”。电影人如果希望自己的作品获得市场、观众和业界的尊重,而不仅仅满足于在一片骂声中捞钱,就应该自觉站在这条“金线”之上。

  《大圣归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西游记》这部名著。虽然这部影片不是改编翻拍《西游记》,而是全新的再创作、再演绎,讲了一个原著里根本没有的故事,但它还是巧妙地“借力”,充分利用了原著的故事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天马行空的再创作。不会讲故事、不会说人话,是最近几年国产电影备受诟病的积弊。有些电影播放了一个半小时,观众还是被绕得云里雾里,不知道导演要讲什么;剧中人物一开口,就会引人笑场;面无表情、呆板装酷、台词苍白弱智,更成为某些导演作品的标配。在这方面,这些导演和演员们真该向《大圣归来》学习,站在名著的肩膀上借借力。我们的老祖宗从来就是讲故事的高手,是语言艺术的天才。从远古神话到明清小说,那么多奇思妙想、色彩瑰丽的传奇故事,那么多浑然天成、让人拍案叫绝的语言,完全可以成为电影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和灵感源泉。而讲述现代社会、现代人的故事,在叙事技巧和台词设计上,同样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因此历来都是文学、影视、戏曲等不同艺术门类改编演绎的热门题材。然而,成功的再创作、再演绎,并不是简单的翻拍和重演,而是对传统题材,进行符合现代性的再度阐释。从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这一系列远古神话,到西游取经这样的明清小说,这些经典文化题材之所以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就因为它们都包含着一些内涵丰富、可供深度挖掘的文化母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之中,这些文化母题可供重新阐释。对于现代人来说,西游取经的魔幻志怪未必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但在《大话西游》里,通过对前生来世的反复剪辑链接,在万古洪荒的无涯时光里,展现离乱人生的纷繁际遇,轻而易举就楔入了现代性的深刻哲学意蕴。电影里的至尊宝深陷于“此身何身,今夕何年”的迷惘;电影前的现代观众,也同样难逃“我是谁?从何来?到哪去”的哲学思辨。《大圣归来》沿袭了类似的理路,在秉承了《西游记》的基本范式和逻辑基础上,阐释的却是找寻初心、自我救赎的现代命题。走出影院的电影观众,面对现代都市的璀璨夜景和万千华灯,有谁不像曾经大闹天宫,却在五行山下沉潜几百年的孙悟空一样,历尽繁华却回首来路、渴望归去?有谁不希望身边出现一个至纯至善的江流儿,守护善念指引正途?这种挖掘和开拓,即使传统艺术形象更加丰富饱满,获得更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也使再创作、再演绎的作品,获得一种迥异于传统的现代性,收获现代人的精神共振和情感共鸣。

  可见,《大圣归来》成为“最黑的黑马”绝非偶然,也不是运气。所谓“良心和诚意”,大概就在于此。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