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张珊珊:当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
//www.workercn.cn2015-07-1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采风活动在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湖南芷江结束。从踏上“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卢沟桥开始,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探访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遗址,追寻新四军军部重建岁月,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回望日军受降的历史镜头,历时10天,40多名网络作家、20多名文学网站编辑在中国作协的组织下,从抗战起点始,至抗战终点止,完成了一次对抗战历史的重访和致敬。

  当“网络文学”与“抗战历史”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之前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抗战题材网络小说《无家》《烽烟尽处》,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们都是在写实的历史框架中表现人物命运的,虽然在严肃性、严谨度上不及传统历史小说,却因为内容的平易和传播的便捷,吸引了大批年轻读者。这说明,以年轻人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年轻人去了解并铭记那段光荣而苦难的抗战岁月,网络文学大有可为。

  从另一方面说,更多地尝试抗战历史等严肃题材创作,也对网络小说打开更开阔的写作视野,跳出之前程式化、浅表化的写作惯性大有裨益。梳理当下的网络文学创作,不是不写“历史”,相反,“历史”在网络文学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但网络文学对“历史”的书写存在一定问题,常常是一窝蜂地去架空历史、穿越历史。“历史”像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花园,身处历史之中的主人公像在一个“异时空”或“平行时空”中漫游和冒险。这样的“历史”,不会照进现实,也不会激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甚至会因为一味制造“奇观”而滑向“雷”和“神”的深渊。类似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这样的活动,恰恰为网络文学从题材到历史观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契机。端正历史观,直面历史,并且寻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对网络文学来说是必然要经历的一次转向。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蓬勃生长的同时,也蔓生出文字粗疏、耽于臆想、趣味庸俗、审美粗糙等问题,类型、题材的过度重复带来受众的审美疲劳。可以说,网络文学在正名化、经典化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调整期。正视历史、走进历史正是调整的方式之一。调整自己与读者、与世界的关系,磨砺出历史的厚度和现实的质感,将成为不少网络作家在写作的道路上再次出发的新起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