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徐 尧:“第一次”对音乐节意味着什么
//www.workercn.cn2015-08-05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本周一,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三里屯北区全新的场地“红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今年10月将要举办的第十八届音乐节的节目安排。在过去的18年里,观看音乐节的演出早已成为了北京乐迷的习惯,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北京逐渐成为亚洲古典音乐演出的中心城市,本地音乐生活的整体丰富性已经远非音乐节创建时可比——曾经习惯于每年10月才能看到一流的交响乐与歌剧演出的观众,如今一年到头都在接受着一流演出的洗礼,愈发难以得到满足。然而也正是在近几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风格也在悄然改变:在成功地实现了包括《指环》在内的众多歌剧的首演、将不少顶尖乐团首次带来中国之后,音乐节逐渐抛弃了堆砌式的编排方式,转而寻求更加鲜明的主题、更巧妙的节目设计以及更耐人寻味的幕后故事。也正因此,北京国际音乐节虽然未必总是群星闪耀,影响力却更胜往昔。

  办到了第十八届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今年迎来了“成人礼”,亮点随处可寻。在歌剧这一传统优势项目上,音乐节又将填补中国上演瓦格纳歌剧作品历史中的两个空白,不仅安排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中国首演,还将第一次在内地上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两部歌剧都是由瓦格纳指挥专家古斯塔夫·库恩领衔的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呈现,多达数百人的乐队与合唱队均是奥地利的原班人马。这样的壮举,似乎只有此前北京与上海的两次《指环》可媲美。

  在交响乐方面,虽然今年来到音乐节的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与马勒室内乐团都算不上世界一流,但它们所安排的曲目却非同小可:前者将在芬兰指挥家萨拉斯特的带领下,在四场音乐会里演奏勃拉姆斯的所有交响曲与协奏曲,在国内创下先河;后者则将在另一位芬兰人艾萨-佩卡·萨洛宁的带领下演出西贝柳斯的作品——单是萨洛宁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令人期待了,无数的中国乐迷对他的首次访华期待许久,音乐节终于圆了大家一个多年的梦想。

  中国爱乐乐团与上海交响乐团作为音乐节多年来的合作伙伴,将再次出现在今年音乐节的舞台上。在中国爱乐乐团的两场音乐会上,两部全新委约的作品成为最大的亮点:邹野的《茉莉花主题与变奏》使用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茉莉花”旋律,却用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变奏曲”的样式为大提琴与乐队创作;《乒乓协奏曲》是美国新锐作曲家安迪·秋保的力作,这部作品将由两位乒乓球运动员与乐队共同完成,为当代音乐的创作实现了新的探索。

  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则同样非同小可,它将联合来自爱沙尼亚、德国与上海的合唱团,一起将勋伯格的鸿篇巨制《古雷之歌》首度搬上中国的舞台,这是一部编制多达数百人的巨型康塔塔,即使在欧洲也极少有机会上演。

  以上的种种“第一次”,似乎仍然无法全面概括今年的音乐节。传奇小提琴家郑京和将要第一次在内地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朱晓玫则要带着她最引以为傲的《哥德堡变奏曲》在王府井教堂献艺;“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音乐会更几乎都是作曲家的全新力作。

  北京国际音乐节早已将创新融入了血液,虽然今年音乐节在时间跨度上比往年缩短了大约一个礼拜,但质无疑比量更加重要,在精彩程度上毫不逊色于往年。我无比期待着今年的10月,不论是宜人的气候还是美妙的音乐,都将令那时成为北京最美丽的时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