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说禁毒,话题就容易转到几个“翻船明星”身上。通常是责怪,“不自重”、“不争气”啦,诸如此类。前些天却也听到点赞的,“你看,房祖名刑满释放,柯震东不嫌弃,还表态继续跟他做朋友,够义气。”
我呢,听了就摇头。毒友之间,最好还是多一点“嫌弃”,少一点“义气”。不是要欺负刚出狱的老友,去落井下石。不是的。我说的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尽量少交往,最上策干脆就是不来往。
这,看来不通情理,其实最合规律。是的,“朋友一生一起走”,总是提倡朋友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切忌对倒霉朋友侧目而视。但是,这说的是普遍性。朋友,一旦套上个“毒”字,则属于特殊性。毒友之间,离则双美,合则两伤。
注意了,跟具备犯罪前科者交往,从来是个慎重的课题。“社会各方不都是需要出力帮助他们转化?”是很需要,但很不易。大抵他们内心也潜伏一定的良知,身上或许也有某种闪光点。但要在接近他们的过程中抓闪光点、扩而大之、促成转化,从来就复杂而又艰巨,一般社工乃至专业矫治人员倘无真功夫亦难奏效。岂可寄望于让一个同样有前科、仅仅罪责稍轻的小伙伴来办?应该让孩子避之唯恐不及。
记得1975年享受“内部待遇”,看过一部路经上海的苏联电影《红莓》,里面的主人公叶戈尔盗窃罪刑满出狱后,找到通信女友柳芭,决心从新做人。他在集体农庄辛勤劳动,当上拖拉机手,受到周围尊重。可是原先团伙“老巢”中人不容他金盆洗手,约入树林杀害了他。那悲剧性结尾令我接连几天都在惋惜:叶戈尔为何不早点逃得远远,彻底离开“老巢头子”这帮“罪友”呢?
一般“罪友”间的交往后果已属消极,何况是“毒友”!须知,丑恶事物如赌嫖偷骗之类固然会催当事者上瘾,让人欲罢不能,而吸毒,则力压群“恶”,其瘾值超逾它们百倍!正如一位禁毒警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的,即使接受强制戒毒治疗后,戒毒者身体里的毒素基本排除,但也只能说是基本上克服了对毒品的生理依赖,接下来还有漫长的心理戒除期。此时此刻,毒瘾未除,心有所牵,藕断丝连,根基很不牢靠,亟待跟矫治工作者、健康人群密切交往,“如果与昔日的毒友交往,很容易就抑制不住欲望再次吸毒。”是啊,怕就怕“斩草未除根,来春又发生”。想想看,生理初解,心念未除,于是乎,毒友相见,彼此倾诉,相互壮胆,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还得了?
不要自欺欺人,以为真有毒友经常重聚,一起吸取教训、相互督促这回事。是的,即使彼此均属初犯,不存在“老巢头子”之类人物,还是来个郑庄公式“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为妥。要正视吸毒者的聚集性、团伙性,初吸往往是毒友示范复吸也往往是毒友怂恿。哪有什么“抱团取暖”,只有抱团取毒,抱团堕落。
龚琳娜的一首《法海你不懂爱》,据说后来有争议,且不去管它。由此想到的,是也可以写一首打油诗《小柯不懂得“爱”》,指的当然不是恋爱——
毒友岂能讲交情,小柯你也不懂“爱”。为了避免一而再,对他只能说“拜拜“。
检察日报:为官从政,审慎当“脉客” 2009-12-22 |
检察日报:为官从政,审慎当“脉客” 2009-12-22 |
人民日报:建设真诚的工作关系 2009-12-01 |
人民日报:建设真诚的工作关系 2009-12-01 |
扬子晚报:巨贪穆新成的“侠客行” 不仅仅... 2009-07-07 |
悔交檄文 2010-06-08 |
扬子晚报:巨贪穆新成的“侠客行” 不仅仅... 2009-07-07 |
让青少年远离毒品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2015-01-14 |
让青少年远离毒品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2015-01-14 |
让青少年远离毒品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2015-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