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是为马头琴而活,马头琴在,我永远不死。”不久前,北京卫视一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项目为核心的节目《传承者》中,72岁的著名马头琴表演艺术家齐·宝力高现场表演,他传奇的经历和精湛的技艺让观众热血沸腾,而这句感言更是让包括陈道明在内的在场嘉宾感动不已,集体起身致敬,他表演的视频更是一夜之间传遍网络。
守望文化的力量,探寻精神的传承。近3个月来,数十位非遗传承者在《传承者》的舞台上,展现惊世绝活儿,技惊四座。节目用“真挚情怀、真实争鸣、真诚致敬”三重定位让观众把视线拉回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上来,成为岁末年初荧屏的一大亮点。
“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者
生长在科尔沁大草原,悠扬的长调已融入齐·宝力高的血液,给他的音乐涂上了一层浓重的草原音乐“底色”。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马头琴曲出自他手,其中《万马奔腾》更成为经典。从艺60多年来,他带着马头琴从蒙古包走进国家级音乐殿堂——国家大剧院,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走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走进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和纽约大学音乐学院,在他的努力下,这项原本只属于草原的民间音乐形式,打破民族和地域局限,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如今,他的5万多名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朝鲜族把象帽舞申请成了世界级非遗,这个我们非常骄傲。”金明春是世界级非遗项目象帽舞吉尼斯纪录的保持者,在《传承者》节目里,他再一次挑战,努力刷新着自己创下的这个项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感觉自己就是为象帽舞而生”的金明春,当年只用3天就掌握了象帽舞的要领,他发现自己在这方面非常有潜质,在编排舞蹈方面也特别有灵感,可是到今天这个程度他整整练了35年。“那时的象帽就是把水瓢把柄拿掉当帽体,帽檐用纸壳充当,象帽尖顶上的连串珠是用旧算盘上的珠子串上去的,铁丝用自行车车圈的辐条代替,用窗户纸纸条固定在象帽尖顶的铁丝上。就这样一路走来。”更让他自豪的是,在延边,哪怕是最穷乡僻壤的地方,朝鲜族的孩子都会从小学习象帽舞,普及得非常到位。
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唐卡的传承也令人欣慰。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唐卡艺术36年的罗布斯达,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到西藏首屈一指的唐卡大师,他与唐卡艺术的不解之缘,见证了新西藏唐卡艺术的发展。
2005年的一个偶然机会,罗布斯达对布达拉宫一处脱落壁画的完美修补,让那些为壁画担忧的文物专家们兴奋不已,此后的十几年里,在布达拉宫里修复壁画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罗布斯达说,唐卡就像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藏族人以画言史、以画叙事的载体,它告诉人们的不仅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来到《传承者》节目,“就是想把唐卡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去继承发扬这门古老的藏文化艺术”。
为“绝技”找到接班人
有句老话叫“上刀山,下火海”,说的是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是在《传承者》的舞台上,在18米长、重2.3吨、离地12米、倾斜度35°的大刀上,54岁的吉靖羽身着苗族服饰,展示出斜走、倒走、独立坐卧、大鹏展翅、头顶倒立等惊险动作,接着是17岁女徒弟龙枝花同样让人屏住呼吸的表演。这个极具挑战的项目叫“赤脚斜走大刀”,是吉靖羽于1986年独创,此项目已经申请吉尼斯纪录,目前世界上只有他们师徒两人能完成。
身为苗族绝技“上刀山”第28代传人的吉靖羽,苦练20多年至今,走过的刀越来越长,越来越锋利,被称为“刀锋上的奇人”。让这项苗族绝技后继有人,是他最大的心愿。吉靖羽现在是贵州大刀艺术团团长,大刀团有16个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和孤儿,吉靖羽不仅不收这些孩子学习费用,还要负责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供他们上学读书。大刀团组建前几年甚至依靠借钱维持,现在大刀团日渐成熟,在各地演出赚来的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再也不用借钱了。
和吉靖羽一样,一心想要多带出几个徒弟来传承技艺的,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回族重刀”的传承人曹仕杰。
“提刀千斤立,刀落鸿毛轻。这说的就是我们家的武功。”带着陪伴祖孙三代人的传家之宝,自信满满来到《传承者》舞台上的曹仕杰,是“回族重刀”的第五代传人。他太爷爷曹金藻当年与霍元甲并称“回汉双侠”,曾在擂台上一招击败外国武士,他留下来的一套刀法,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仕杰手里的刀重160斤,由生铁锻造而成,“当年我太爷爷就是用这把刀创办了享誉津门的‘回族重刀队’。那会儿可是弟子满门,门庭若市。但现在徒弟越来越少了,现在的社会只会耍大刀是不行的,徒弟也要吃饭,也要养活家人,光凭兴趣爱好很难坚持下去。”为了让更多人传承这门刀法,不让“回族重刀”失传,曹仕杰打破了“非回族不传”和“传男不传女”的祖规,广收弟子,希望能够找到接班人,连女儿都在帮他一起发扬家传武术。
曹仕杰带徒弟同样分文不收,为了补贴孩子们的伙食、衣服、兵器维修以及疗伤的费用,他甚至靠开出租车赚钱。曹仕杰说现在的孩子身子弱,生活丰富多彩,他已经改变了从前严苛的教学方式,但是因为太艰苦,徒弟们还是走了不少。
再现这些被遗忘的古老文化和技艺,展现和传播“遗失的文明”,实现节目组创作初衷的同时,也给荧屏前的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的震撼。
通过投影,汪秀霞的剪纸一幅幅投在大屏幕上,作品里有山神,有树神柳树妈妈,有狐仙,有农耕的场景,也有大姑娘叼着烟袋,极具原始古朴的萨满风情。这种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全靠一把普通的大铁剪子直接剪,想到哪儿剪到哪儿,剪纸的线条朴素,充满了原始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姥姥一辈子没有放下的就是手中的锄头和剪刀,我想锄头下是生活,剪刀下是心中的世界。”在21岁的孙女雪娇眼里,姥姥汪秀霞虽然是个地道的农民,却特别有艺术细胞,是个艺术“天才”。小时候姥姥经常一边剪纸一边编简单的故事哄外孙女开心,雪娇说这是儿时最温馨的记忆。很多人却觉得姥姥有些怪,一个普通农民这么爱剪纸,有时还对着剪纸笑或者流眼泪,很少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带着姥姥来到《传承者》这个舞台,雪娇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姥姥独特的作品和她心中那美丽又神秘的世界。
汪秀霞的手巧是十里八村都知道的事,一有结婚的就有人给她送来红纸,给人家剪完喜字后,王秀霞就用剩下的边角料进行剪纸创作,有时也用报纸剪。17岁嫁入萨满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从小到大都没走出农村,更没学过画画。汪秀霞的剪纸也改变了外孙女的人生。雪娇因为从小学习剪纸,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将姥姥的艺术传得更远。
新华网:清明节如何“清明” 2010-04-04 |
焦 实:活水养活鱼,非遗需养生 2011-12-02 |
光明日报:国学商品化的精神背离 2013-05-07 |
文化点击 2013-12-16 |
时言平:王林“大师”何以“任逍遥” 2014-06-25 |
宋一苇:泰文小名的文化意义 2015-01-15 |
文化点评 2015-04-13 |
李克甲:找回“工匠精神” 2015-10-29 |
张 凡:破解“人去艺亡”不能光靠市场 2015-11-25 |
文创炫技容易过犹不及 2016-01-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