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你说哪条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区我可没听说过。”乘客张璇说完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吗非得起个洋名?怪里怪气,找起来也麻烦,根本不知道在哪儿!”(4月10日中国网)
当前,在不少的城市,市民走几个地方,似乎就可以周游世界,早上去“香榭丽舍”,中午去“戛纳风情街”,下午去“金色维也纳”,如果第二天还有兴致,可以去“名古屋”“柏林小镇”或者“威尼斯水城”……笔者认为,各地“洋地名”泛滥成灾,根子还是一些人,特别是地方长官的文化不自信。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一些地方放弃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地名不用,贪大求洋,拼命往洋地名上靠,大多是出于“时尚”“高贵”等的心理需要。说白了,这都是城市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地名是“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它凝结了一地历史的人文特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现在抛弃这些传统文化,凭空地想象一个洋地名,既毫无历史韵味,破坏文化传承,也和当地的文化毫不沾边,让当地的老百姓在自己家,却迷了路。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与传承。因此,地名的确定不能一味追“洋”崇外,而应充分尊重历史传统,让地名承载其应有的地理属性、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各地理应依规依据地对清理“洋地名”,这是有法可依,于法有据的。道路楼盘命名是有法律规范的,早在1986年国务院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1996年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章第四款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只是这个部门制定的细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忽略了。在“洋地名”泛滥的今天,各地可以以此对滥用“洋地名”说不。
在中国,每个地名都有它的文化渊源,当地老百姓说到某一个地名,就有滔滔不绝的历史故事,看似“俗不可耐”的名称后面,它不仅承载着一段别样的历史,而且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永不褪色的美好回忆。只有这样的地名才是约定俗成,名至实归的,也才能得到普遍认可的。
保留传统的地名,其实也就是保留住了传统文化的“根”,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果回到故乡,听到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地名,想起过去的美好回忆,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多么重要的。因此各地政府部门,理应依规依据地对叫停“洋地名”。
龙敏飞:禁得住洋地名,挡不住媚外情结 2013-10-09 |
敬一山:禁用“洋地名”没搞清公私边界 2013-10-09 |
邓海建:城市地名还是少玩“国际范儿” 2013-10-09 |
洋地名,起不得? 2013-10-09 |
练洪洋:乱起洋地名纯属土豪心态 2013-10-09 |
陈明太:禁用洋地名先要保护好老地名 2013-12-03 |
余荣华:老地名同样是文化遗产 2015-02-04 |
改地名莫丢了“乡愁” 2016-03-24 |
规范地名呵护文化基因 2016-03-24 |
城市的地名应充分展现文化自信 2016-04-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