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改地名莫丢了“乡愁”
吴左琼
//www.workercn.cn2016-03-24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现在,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有些地名崇洋,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群众看着是一头雾水。(3月23日《央广网》)

  还记得前段时间滁州“琅琊山”,傍上电视剧《琅琊榜》,将“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不免媚俗。这只是现实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急功近利地更改有悠久历史或广为人知的历史地名、路名的一个缩影。社会发展之快,每天都有新的社区、道路在涌现,同时,有些新地名、路名往往追求新意,喜好洋名、怪名。相反,有一批老街道地名却慢慢地消失了,在北京,1980~2003年间胡同地名消失了40%;在南京,最近15年来约200个老地名消失。

  新旧更迭中,传统在消失,而有些新城区使用的新地名既缺乏文脉有难寻记忆,公众的认同感普遍较低,“贪大、媚洋、求怪”则是对这些新地名的很好诠释。殊不知,如此这般既不利于文化传承,也不利于地域的宣传和发展,甚至一些地方的地理和历史脉络都会因此中断或消失,曾经的故事只能默默地躺在故纸堆中。

  规范地名,城市发展就要充分尊重民意,在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基础上还要让大家从具有符号意义的地名中“记得住乡愁”。此外,地名保护虽迫在眉睫却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一步步科学合理的规划、规范,也要清理那些不符合民意也违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初衷的地名。

  然而,解决地名问题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事,需要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经济和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构建既保留地域特色和文化遗产又兼顾城市建设的地名保护体系。当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那些具有古老特色、有影响力古老街区、巷道、建筑,也弥足珍贵,需要保护。避免一些城市和地方赶流行、不自信,盲目改名,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发扬,需要城市管理者们避免浮躁和媚俗,更需要完善现有的法规、制度去规范。任时光飞驰,但愿那些拥有底蕴和内涵的地名不被遗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