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乡土教材是以乡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教材,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身边世界。
作为文化爱好者,我痛感近年来乡土文化的严重流失。在当前很多地方的课堂上,却完全没有乡土文化的内容。孩子们的知识,都来自远方,对于自己脚下的土地一无所知。不了解家乡,怎么能热爱家乡,又何谈热爱祖国呢?不了解家乡,不了解自己,人们有多少前行的自信和力量呢?
从云南丽江拉市海到湘西,再到四川阿坝州的羌区、藏区,我受了丰富多彩文化的强烈感召,也体会到这些文化面临湮没的无奈和痛楚。在家庭仪式缺失和社会教化日渐薄弱的情况下,课堂是最能保证传承乡土文化的平台。
现在很多人都想要或正在编写乡土教材,但是缺乏对自己区域文化内涵的全方位理解,因而面对丰富繁多的文化资源无从选择。很多乡土教材做成了死板的乡土文化知识汇编,或是对几种本地基本技艺或者本地土特产的介绍。这种建立在知识或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编出的教材,还不能叫做真正的乡土教材。
对“根”的追求和保护一直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2002年,我到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去支教,一位校长给我讲了当地这样一个习俗:小伙子若看好了哪个姑娘,去求婚时,必须在女方家长面前背出自己七代以上祖辈的谱系,说明你是个来历清楚的人,他的求婚才有可能被接受。我去的时候,据说那边的小伙子基本人人都能连唱带念地讲出自己七代以上长辈的姓名和身份,甚至有人能唱念出二十多代祖先的名讳和身份。十多年过去了,那边的小伙子们不知还记得他们的祖先否?
乡土教材是以乡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教材,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身边世界。我编的教材中,内容包括地域和历史,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如手艺、服饰、民俗、艺术、节庆、语言,自然的发展与变化等。它带着孩子睁眼看家乡,从而了解“我”——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从哪里来,我和谁在一起,我怎样生活,我为什么这样生活,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变化等等。
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家乡,还发展出自己的各种能力,诸如观察、选择、沟通、决策、表达。课文呈现的那些生活小故事,强调日常生活体现出的关系: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我们的历史的关系;我与他人(家人、亲友、社会、世界)的关系;今天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我认为,这些关系中蕴含着智慧、伦理和文化精神,这些关系就是乡土文化。
例如,在民居课中,强调民居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比如,湘西的吊脚楼,是由于当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自然环境,人们不得不在河岸或山脚下的坡地上,用当地盛产的木材搭建起房子。而羌区的碉楼,则是因为羌人居住在高半山上,风大寒冷,还有部族之间的征战和野兽的侵袭,所以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石头和黄泥做建筑材料,建成挡风御寒,还有防御功能的碉楼。民居的智慧显而易见,这就是教材的叙事逻辑。
接受教育是一个发现自我和选择方向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完善的人。家乡文化能让受教育者更好地发现自我,并拥有自信的选择和自强的能力。
人民日报:世界人权史上的光辉篇章——写在... 2009-03-26 |
人民日报:世界人权史上的光辉篇章——写在... 2009-03-26 |
话题圆桌:“株连式”拆迁应该休矣 2009-08-07 |
人民日报:网络热词,凭什么一语风行 2010-12-02 |
若 荷:柿熟时节 2012-10-29 |
杨 谧:振兴汉字,要“知其所以然” 2013-10-18 |
向宪法宣誓,更要依宪行事 2014-12-05 |
话题圆桌:是群众“不明真相”还是有人隐瞒... 2009-07-29 |
激发乡土中国的前行力量 2016-02-15 |
人民网:纳雍县拆迁“双停”是不是在媚商? 2009-08-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