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三八线》拍出了历史自信
郭松民
//www.workercn.cn2016-05-30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电视剧《三八线》的播出是一个进步。这包含两个意思:第一,正面反映抗美援朝的电视剧能够播出,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稍微夸张一点说,这不妨视为是一种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表现;第二,和近年来的军事、战争题材影视剧相比,这部戏在贴近、尊重历史的本质与逻辑方面有进步。

  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就逐渐从银幕和荧屏上淡出了,但一直没有公开的解释或说明。

  抗美援朝的意义是极其伟大的。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这场战争的胜利,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上,第一次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安全,有学者将之称为“立国之战”,绝非溢美;二是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得苏联关于放弃根据雅尔塔协议在中国东北权益的承诺,由“承诺”变成了“落实”:旅顺军港,中长铁路等,都很快被顺利、无偿地交还给了中国。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挣脱了“雅尔塔体系”的国家,任何超级大国都不能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中国了,而无论是欧洲的传统强国,还是日本,到现在都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从根本上说,抗美援朝胜利的光荣,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是我们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的来源,我们有必要经常重温这场胜利,以从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力量。

  这样看来,《三八线》的播出,就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和心理意义。

  就《三八线》对人物和历史逻辑的表现来看,和近年来军事题材的作品相比,也有不小的进步。比如在第一集里,主人公李长顺的父亲和弟弟,在鸭绿江进行和平劳动时,被越界轰炸的美军飞机炸死,李长顺因此深受刺激,坚决要求参军。这就使李长顺的人物性格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为父亲报仇,是他此后在朝鲜战场出生入死的重要动机,而不是像有些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样,仅仅是要证明自己是个“爷们”。此外,美军对中国和平的城市和乡村的轰炸,也使得今天的观众更加直观的理解“保家卫国”的含义。

  《三八线》第一、二集风格有些轻松,这是一种叙事手法。悲剧也需要轻松来衬托,谢晋指导的《高山下的花环》前40分钟全是欢乐甚至喜剧式的后方戏,但没人会认为《高》是一部喜剧。相信随着剧情展开,《三八线》将展示出它史诗的一面。

  当然,从已经播出的几集看,《三八线》也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演员的年龄偏大,看上去有不协调的感觉等。但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作品。(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