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榜样”是用来超越的
——如何突破创新的思维瓶颈④
何鼎鼎
//www.workercn.cn2016-06-0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临近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又开始了毕业展。观展过程中,有人惊叹作品新奇,也有行家不客气地点评:看似新鲜,但不少作品处处留下模仿的痕迹。

  其实,在艺术史上,创作之初的模仿与参照,不可避免。领路人身后,总是会聚集一批跟跑者。学书法,绕不开颜柳欧赵,所谓“法帖”就是这个领域的入场券。名家名作开风气之先,却也是千锤百炼积累而成。巨擘如吴昌硕,终其一生都潜心临写《石鼓文》;欧洲印象派画家缔造“光影革命”前,几乎都是古典艺术大家的信徒。

  不仅是艺术领域。有人一针见血地分析,社交网站“脸书”借鉴了领英(LinkedIn)、Friendster等先驱;而苹果的用户界面,也源自乔布斯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看到的理念技术。很多时候,模仿不失为一条通往创新的捷径。自行车比赛中,“冲刺手”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大部分时间会骑在“破风手”后面。如果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那么模仿创造出新的价值、新的市场甚至新的生产方式,也不失为一条创新的捷径。

  然而,伟大的创新者绝不会止步于模仿。齐白石57岁开始“衰年变法”,走出对前人的模仿,删繁就简“画吾自画”,从“形似”走向“不似之似”。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试图在美国再现意大利咖啡店,然而站着喝咖啡等方式却水土不服,最终以意式风格融合美式休闲,完成了超越之路。如果“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让创新的精神在追随中消磨,就只会如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0到1很难,从1到2也不容易。要超越榜样,找到创新的突破点,非得有自我否定的勇气、敢于质疑的精神才行。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韩春雨,因发现更简洁的基因编辑技术而成为“网红”。过去几年,世界生物学界一直以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主流,“从众的心理使得融入这种氛围的科学家都在想自己应该如何参与,生怕自己被这个科学大潮所落下”。韩春雨也曾是这一技术的跟随者,但几次失败经历让他挣脱出来,终于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说到底,所有具有革命性的突破,都源于“自我创新基因”的再编辑,走在前面的榜样不仅是队伍的“标兵”,更应该成为发力超越的对象。

  近日,德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平均每100万人的专利数为501项,排名全球第十,“正要从‘模仿大国’转型为‘创新大国’”。现实中,华为2015年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费的消息,可成为这一判断的注脚。去年美国一个权威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型公司评选中,中国的大疆创新也紧随谷歌、特斯拉,排名第三。“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不去投机取巧,只是踏实做事”,尊重对手、借鉴对手,最终超越对手,突破榜样的桎梏、找到自己的蓝海,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创新专注力”。

  有人说,人类所有的发明,不过是对自然的模仿,如车轮之于圆木。然而,正是在模仿过程中的灵光一闪,让人类文明步步前行。“太阳底下无新事”“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两句俗语,或许正揭示着创新的秘密:超越最伟大的对手,才有最伟大的创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