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阿波隆尼亚》:波兰人这样看待苦难与牺牲
小小
//www.workercn.cn2016-06-17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可能波兰人自己也想不到,21世纪初,他们的戏剧会在中国,至少在中国知识分子圈内走红。

  波兰,多秀气的名字啊,想不到他们的戏剧体量这么大。打一个比方来说,波兰人喜欢在舞台上解剖一头巨鲸,而咱们的戏剧通常只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端上来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就好比看惯乒乓球的人,突然跑去看欧洲杯现场,反差太大了。

  有人总结,看波兰戏,需要看前预习,看后复习,没错,看的时候还要全力以赴。他们的戏很现代,但有血有肉,感性充盈,不像有的欧洲现代戏显得那么干巴刺咧;加之,波兰人也经历过社会主义制度,在批判现实方面,对历史的反思,都会让中国人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我个人比较偏爱波兰戏剧执著于对自我的反思和体认,即什么是波兰性,看他们企图在戏剧中确立一个民族的性格,尽管它是那样模糊不清,无从把握——我觉得这种努力十分动人。

  目前看到过的导演作品,陆帕像一个欧洲老炮儿,不强调波兰味,在《英雄广场》里,他甚至清一色采用立陶宛的演员。陆帕关注的是整个西方文明,《英雄广场》就像是西方文明倾覆之际,一个先知在断崖边上发出呐喊。

  而观看《先人祭》和《阿波隆尼亚》,彻头彻尾的波兰性,仿佛代表着它的昨天和今天,波兰人的血性与淳朴,郁闷和潦倒,全都暴露无遗。去年在首都剧场邀请展中演出的《先人祭》,根据密茨凯维奇的名著改编,是一部瑰丽的异教徒史诗,讲述的是这个国家因为经济落后地缘边缘化,导致异教信仰在民间盛行,出现一系列咄咄怪事;刚刚在天津演出的《阿波隆尼亚》(格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导演,波兰华沙新剧团,第六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更是展现了其社会中坚力量眼中的波兰,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父辈在历史中曾充当各方势力的牺牲品,但他们的孩子对此并不买账。

  实际上,这部剧应该翻译成《阿波隆尼娅》,突出女人属性。这是一个波兰女人的名字,实有其人,是个英雄,二战期间因藏匿犹太人被举报而惨遭处死。多年以后,当人们赞颂她“谁拯救一个生命,就拯救整个世界”时,阿波隆尼亚的儿子却抱怨道,“母亲,你剥夺了自己的生命,也剥夺了我陪伴你的机会。”英雄主义和利他主义从没像这部戏里那样灰头土脸,毫无光彩。

  创作者把几个不相干的故事并置,形成多重镜像,犬牙交错,呈现出繁复之美。《阿波隆尼亚》全都由现成作品拼贴和改写而成,融合了两个古希腊悲剧、卡夫卡小说、泰戈尔戏剧、库切小说,还有一部波兰女记者写的纪实作品。据说全剧组二十多位成员,一起在希腊一个小岛上呆了两周,攒出这么一个剧本,堪称神剧。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