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舆情令社会各界关注,相声演员张云雷荤口调侃京剧艺术家,实属口中无德。要求他道歉并切实改正,确实理所应当。但有人认为,利用相声传播戏曲艺术容易“以讹传讹”,劝其与京剧艺术保持安全距离,这个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毋庸讳言,其传承发展遇到了困境,观众逐步流失、市场慢慢萎缩,令人担忧。一些戏曲人士自恃正宗,不肯轻易改变,但相当多的观众觉得戏曲要与时俱进,否则看戏的观众会越来越少。在文化市场多元丰富的今天,如何守正创新,让戏曲在文艺百花园中风采依旧,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戏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为人民服务是其不变的宗旨,创新是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无论是京剧《贵妃醉酒》,还是评剧《杨三姐告状》、黄梅戏《天仙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哪出戏不是戏曲艺术家倾心创新之举、全心为民之作?这是戏曲昔日繁荣给我们的启示。针对社会转型、消费多元的现实,戏曲界有识之士为冲出困境,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围绕现实生活创作剧本,利用声光电技术革新舞台呈现,借助网络技术提高传播效果,引入时尚元素改善传统唱腔,为传统戏曲融入时代闯新路。20世纪末《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让听众在大碗茶里,细细品味戏曲文化的独特韵味,近来李胜素的《梨花颂》更是让人在长恨一曲千古迷中,感受到京剧梅派唱腔的新魅力。这些时代经典一经推出,再经网络传播助力,迅速成为大众喜爱的“网红”。谁说戏曲没人欢喜了?只要你真心为民,不断创新,戏曲就会冲出困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贯通,创新才能永葆戏曲传承发展活力。戏曲消费群体断层现象日益严重,年轻人远离传统戏曲已不是新问题。其实不是年轻人不爱戏曲,而是他们不爱戏曲的老面孔、老腔调。《前门情思大碗茶》《梨花颂》等戏歌在卡拉OK中也会受年轻人喜爱,正说明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再创新作,戏曲在当下同样会活得有滋有味。我们不能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更应统一贯通起来,坚持以民为本、创新为要、市场为基、竞争为策,聚焦现实生活,借助网络传播载体,创新呈现方式,反映人民喜怒哀乐,使戏曲旧中有新,新中有根。
重视活跃在民间的“草台班子”,使其成为壮大戏曲传承发展的有生力量。国有文艺院团底子厚、人才多、力量强、影响大,是戏曲传承的主力军,但面广量大常年活跃在城乡演出市场的“草台班子”,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是他们的存在,维持了戏曲传承脆弱的生态。壮大戏曲传承力量,应摘掉“有色眼镜”,排除门户之见。政府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民间的“草台班子”;国有文艺院团也不能因他们“不正规”“不高大上”就歧视它,而是更应有手足之情,主动传帮带,给本子、送曲子、圆场子,引导其不断提高艺术层次,为戏曲传承多作贡献;“草台班子”也要虚心学习,不为暂时的生存困境所忧,不为一时的市场票房所惑,时刻牢记文化人之责,以成风化人、雅俗共赏的精品力作提升艺术层次,吸引更多的戏迷,为戏曲繁荣发展多作贡献。
戏曲名家与百姓大家互动,厚植戏曲传承发展土壤。戏曲传承关键靠人,戏曲市场开拓关键在培育。面对断层的消费群体,我们在巩固中老年消费群体的同时,应花费更多的精力培育年轻消费群体,让欣赏戏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戏曲名家要率先垂范,改变戏曲界少数人抱残守缺的观念,主动扛起戏曲振兴大旗,回应时代关切,深入基层、扎根群众、问计于民,从观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观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用好戏锁定票友,黏住戏迷,扩大受众,以水滴石穿之功,改善戏曲传承生态,把与戏曲渐行渐远的年轻观众重新拉回戏院,不断扩大戏曲传承的“朋友圈”。
(作者:李广春,系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