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现实题材创作难,那么高科技现实题材的创作就尤其难。尽管在今天科技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把科技题材以戏剧故事呈现在舞台上,除非是科学幻想,否则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枯燥的疏离感。然而,原创跨界剧《远望海天》则在一个动人的故事当中,给予了观众一次高端科普。
之所以说是高端科普,是因为看了该剧,观众才知道所谓的“远望号”,就是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这不是普通的轮船,其承载的是几代中国航天测绘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和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本剧总导演陈蔚似乎对航天科技情有独钟,此前她就曾经执导过两部与中国航空航天测控事业有关的音乐剧《罗阳》《黄大年》。接到《远望海天》的创作任务后,陈蔚与主创团队数次深入船队实地创作采风,体验科研人员的生活。她感慨:“这是一群‘三高’人员——高情商、高智商、高科技,他们的目光纯粹而坚定,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他们。”
《远望海天》故事里张新华的原型是一位名叫张志宏的科学家,他在一次海上执行任务时牺牲,其生前的工作服至今收藏在中国航天博物馆。剧中,张新华有个儿子张自豪,父子二人分别是“远望二号”和“远望六号”的科研骨干。失去父亲的张自豪内心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结,那就是30岁就牺牲的父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爱不爱这个家?当张自豪在船上有了和父亲相似的经历之后,面对着无情的风浪和浩瀚的海洋,他终于懂得了父亲的真情。全剧父子情感紧密交织,充盈着一种阳刚、宽厚、深沉、温暖气氛,体现出航天远洋科研人员完成忠诚使命的奉献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面向世界的开拓精神。
张新华、张自豪父子两代同为航天人,但阴阳两隔。如何打破时空阻隔,让二人在剧中产生情感交流与碰撞,剧本设计令人惊喜。一艘“远望号”作为载体,不同的年代通过一定区别度的舞美、服装体现,剧中意识流、蒙太奇的手法交错运用,人与人、人与船互为映衬又合为一体。海上风暴来临时,戏剧达到高潮,父亲曾经遇到的难题,儿子也遇上了。舞台上,同一条船,两个时空,父子“同心”,最终,父亲为国捐躯;儿子在战胜风暴的那一刻打开心结,与父亲和解。舞台上悬吊的一块甲板上,即将离去的父亲伸出双手对儿子依依不舍,儿子攀援在甲板边缘,试图拉住远去的父亲,却没能如愿,一声凄绝的呼唤“爸爸”,让无数观众泪目。
“新”是《远望海天》的一大特点。舞蹈演员开口歌唱、歌唱演员翩翩起舞,人的内心情感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用一段舞蹈表现。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同一个舞台出现,名为跨界,实为融合。全剧蔚蓝色基调所呈现出的澄净之美令人悦目,以父子深情表现航天远洋测绘人代际传承的无私奉献令人感怀。
除了父子关系的呈现,剧中张自豪妻子的扮演者、女高音歌唱家吕薇的戏份不算多,却完成得非常认真。饰演张自豪的郭海峰从没有在舞台上唱过歌,剧中他不仅需要跳舞而且要放声歌唱。郭海峰说,每当和吕薇四目相对时,自己的信心就陡然而增。
《远望海天》的音乐悦耳动听。剧作家若能够在文本中增强两对夫妻、母子方面的戏剧关联度,增加相互之间抒发情感的段落,给作曲家更多发挥空间,这部剧或许能留下更多首动听、动情的曲目。
青年指挥家张橹担任这部作品的指挥和音乐指导,除了乐队的排练、指挥、录音,他还负责给非声乐演员辅导歌唱。但张橹从不畏难,他说,自己还很年轻,愿意尝试不同的艺术实践,且每一次都收获颇丰。
《远望海天》是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建校60周年办学成果展的一部原创作品,它抓住了一个好题材,是一次充分发挥自身优长、合理运用学校资源进行创新的艺术尝试。作品初登舞台,还需细细打磨,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跨越,让看过该剧的观众记住了有一种坚守叫“远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