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日子里,许多人在家里进行隔离防护的同时,也着实体验了一把“数字化生存”。每天睁开眼就是刷手机上的疫情最新数据,身在天南海北却始终关注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进展,家人微信群实时在线、通报健康状况,不能见面的好友通过视频“云聚会”“云健身”……对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切身感受到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的“爆发力”。
为助力抗疫,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起倡议,呼吁数字出版阅读行业在疫情防控阶段,一方面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加强优质内容供给,助力公众充实居家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回应社会关切和公众科学知识需求,加快上线并免费传播防控疫情专题电子书和有声读物,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一时响应者甚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等数字化出版内容和有声读物陆续出版供公众免费下载,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社等也开放大量电子书资源,各类阅读和知识服务平台更是推出抗疫阅读和视听学习专区,以充沛资源满足读者需求。
电子书、有声书、知识付费,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对大众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这场疫情却让许多人切身体验到数字化内容制作与传播的便捷高效。数字出版可以跳过印务、物流和书店上架等繁琐的人工环节,直接实现数字化制作、分发、上线。一些针对疫情防控的科普书籍,还能根据不断有新进展的科研与医疗实践,及时修改更新,不断完善已经发布的内容,实现版本更新迭代。读者通过移动终端获取数字化内容的同时,也能实时评论、便捷分享、与其他阅读者积极互动,从而带动数字化内容的广泛传播。
从世界范围内看,一直以来,电子书领域实践较多的都是STM(科学、技术、医学)图书,因为其内容针对性强,读者以一线科研人员为主,他们需要通过阅读电子书、查阅数据库及时地获取大量专业知识。这次疫情甚至引发医学出版界的新举措,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期刊都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非常时期的学术论文投稿政策,鼓励作者将论文提交到预印本服务器上发表,让研究人员、决策者和公共卫生人员之间快速共享数据和交流信息,从而争分夺秒地去挽救生命。
事实上,这次疫情成为数字出版行业的一次特别历练,让我们看到数字出版阅读与读者需求之间还存在缺口。一些电子书虽然出版便捷快速,但是在出版质量、制作水平、阅读体验、内容差异化方面还有不足。许多数字化出版只是在纸质出版的存量资源上做文章,缺乏更有针对性的内容创新和服务创新。虽然《2019年中国图书市场报告》显示,从不同阅读形式的时间比重来看,读者看电子书和听书的时间已经超过纸质书的阅读时间,但可以想见,传统出版与数字阅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将共同发展。对普通读者来说,阅读的收获既来自翻阅书页的安宁与满足,也来自刷动屏幕的速度与热情。
疫情时刻提醒我们重新思考阅读的意义。无论是积极敞开大门的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还是网络上激增的对流行病、公共卫生、医疗、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等相关主题的图书搜索,再或是方舱患者读书引发的点赞与热议,都是非常时期大众需要阅读、肯定阅读的最好说明。有网友还称疫情期间防御病毒的最好药物就是“不出门”和“多读书”,不出门是为了隔离,多读书却是为了沟通。书籍给予我们知识的力量,给予我们分辨的智慧,也给予我们共情的能力,在疫情危机的特殊时刻,依然能从纷繁的信息表象之下寻找真知,依然能超越个体的利害感受去体察社会,依然能给生活现场引入更多的思想资源与认知维度。正如近期一部反响强烈的书籍主题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所言,虽然身处疫情时刻,但是还有书籍,教会我们用阅读传递信心,用知识做好防护,用精神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