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小学生们为肖战跳舞应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学生们齐喊口号:“肖战哥哥你很好,我们很喜欢,冲啊!”而组织学生们应援的是该校一名教师。目前,该校对当事教师已作停职处理,当地教育局对也对该校校长进行了诫勉谈话。(5月12日《扬子晚报》)
毫无疑问,这名组织应援的小学教师,是肖战的忠实粉丝。随着2019年国产剧《陈情令》的大火,作为主演的艺人肖战以其帅气的外表,迅速成为某一特定网络群体的心头肉,这一群体的成员不遗余力为他们的“爱豆”打榜甚至应援。实际上,这种追星行为仅仅是当下流行的所谓饭圈文化的缩影。而近半年来,饭圈文化已通过若干事件引发各种争端,这名小学教师的停职,也不过是种种争端的一个缩影而已。这些争端的本质焦点在于:饭圈文化作为一种极其小众的文化,是否正在侵蚀甚至反噬主流文化?
要想理解这一本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这则教师停职的新闻。如果说,肖战的粉丝(或其他类似艺人的粉丝)在自己的私人场域内进行追星活动,譬如举办秘密的粉丝线下见面会,那么这种自由是完全可以被允许的——喜欢该偶像的人,可以做到独乐乐;不喜欢该偶像的人,可以眼不见为净。这才是文化艺术领域应有的自由。
但问题在于,这种自由可以实现吗?在互联网时代大概很难了。粉丝们希望他们的应援被偶像本人和更多的人看到,而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天然就扮演着私人行为“放大镜”的角色。粉丝们的私人行为,必然会迅速变成公共行为;粉丝们应援所本应在的私人场域,必然会大举侵入公共场域;本应有边界的舆论世界,必然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实质影响;本应是极小众的饭圈文化,必然会与稳定的主流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冲突。如果不加以节制,饭圈文化甚至有着变成侵害“公共教育”的危险。
这种危险,在这则应援肖战的视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应援舞蹈的组织者是一名小学教师,而教师职业本身具备公共职业、公共身份的属性。从事这一职业的个体,要尽可能地避免把自身私人性的偏好、情感带入作为公共空间的工作场景中,在私人空间的事物对公共空间有害的情况下,这种避免尤其要注意。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其身心尚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教导。当然,我们不能说对中小学生灌输饭圈文化就一定是大错特错,但至少也应把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在接受了大众认同的、有关于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公共教育”后,未成年人才会对那些非主流的、小众的饭圈文化有一个初步明晰的是非判断。
今天,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中小学生,甚至包括一部分成年人在内,他们没有接受完善的“公共教育”,没有培养稳定的公共思想体系,所以就容易被舆论世界层出不穷、光怪陆离的饭圈文化带偏思维,长此以往,他们将会逐渐丧失与公共思想对话的能力。而规范饭圈文化边界的第一步,就是让千千万万的未成年人接受足以稳定其心智和价值观的“公共教育”,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