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文体

AI修复百年前北京影像走红:技术运用应以人为本

王奕菲
2020-05-14 15:28:52  来源:东方网

  近日,一段经过人工智能修复的100年前的北京街景影像片段在网络走红。据视频修复者介绍,原始视频是100年前外国人拍摄的北京街景,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给视频补帧、提升清晰度、上色,最终完成了对原视频的“现代化”。视频发出后,在网络上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传播,不少网友感叹“好像穿越了”。(《北京青年报》5月12日)

  人工智能技术与历史影像的碰撞,无疑给我们了解历史和社会演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体验,这是现代技术服务人类生活的生动例子。但“科技的创造者终归是人类自己”的道理依旧值得铭记。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交通工具的无人驾驶技术让出行变得安全、高效;医疗行业的智能影像设备让疾病筛查变得简单、快捷;现代人工智能修复技术让历史有了新的色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开始飞向“千家万户”。手机中的语音助手、人脸识别的消费方式、智能遥控的生活家居等等,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便利、高效的生活体验。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伦理问题也成为近几年讨论的热点。从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大比分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开始,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的讨论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各行业对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也让很多人感到自己的“饭碗”岌岌可危。AI换脸视频、换脸软件的出现,更是引发了人们对技术边界和隐私保护问题的思考。

  人们对科技超越人类的担忧可以理解,但我们需要知道和明确的是,科技的创造者和服务者最终是人类自己。换句话说,技术的应用取决于人类的态度。因此,“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技术边界与侵权行为”这类关于伦理问题的答案,需要由我们自己来书写。

  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影像修复者从了解历史的角度出发,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将百年前的视频“翻新”,为大众呈现了一场遇见古人的时空之旅。在视频微博的转发里,不仅有网友对强大修复技术和场景代入感的惊叹,更有对历史、时代的反思和总结。技术不止是应用工具,更是人类思想进步的助推器,而“以人为本”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南针。

  我们要重视人类在科技创造与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它对应用技术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为人服务”为目的,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合理地运用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与科技的互促互进。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 中工时评:拒绝加班就必须赔偿用人单位损失?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法院一个有关加班争议的司法裁决视频上了热搜,也成为劳动法学界关注的热点。

  • 中工时评:让优秀工人也可以走上领导岗位

    4月23日,四川宜宾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面向优秀农民工公开选拔10名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其中7个是副镇长,3个是副乡长,选拔对象为“返乡任村党组织书记的优秀农民工”,对学历、村干部任职时间、外出务工时间、户籍地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