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高校特招不是招特权
//www.workercn.cn2014-06-10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支招三

  健全监管公开过程

  “特招”制度是教育部于2003年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十余年来,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从当初22所扩大到90所,自主招生人数从当初不足2000人,发展到实际录取超十万;“特招”制度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对人才观的转变,促进了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弥补了高考制度的某些不足,逐步成为了普招之外的“第二高考系统”。

  然而,在“特招”藤下结出的果实中,除了“甜果”还有“苦果”:一是特招的漏洞滋生了腐败,使蔡荣生们贪食“苦果”,直至“毒发”而滑入犯罪的痛苦深渊;二是“特招”制度演变为“点招”,损害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使具备同等招生条件的学生尝到了不公平的“苦果”。这些“苦果”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者源于高校自身的趋利性,不少高校将“点招”收费变成教师福利和学校发展经费的重要来源;二者高校招生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或沦为摆设,招生指标成为少数人权力寻租的资源;三者监管不健全,过程不透明。此三个主要因素中,前二者都是主观方面的因素,而第三个因素是机制性的,为前两个主观因素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由此观之,“特招”藤下结“苦果”,主要还是由于阳光不充足,“暗箱”生长所致。

  为防止“特招”结出“苦果”,教育部近年来也曾多次下文。但单纯强调教育系统内部招生权力规范运行,仅使阳光照到了“特招”的一面,要使“特招”的每一面都拥有充足的阳光,就得在斩断高校招生不当利益驱动链的同时,将“特招”置于大众的聚光灯下:考前公开特招条件、招生过程中公开各种程序、招生后全面公开录取的各种信息;同时在每一个过程中吸纳一定的社会成员参与其中,让社会各界见证每一名特招生的产生。如此,全程的信息公开则可消除各方疑虑,给高考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也规范了招生工作人员的行为。

  “特招”藤下能否结出更多的“甜果”,阳光充足与否至关重要。只有充分保障社会各界对高考特招工作的了解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特招”藤下的腐败土壤才会被铲除,“特招”的硕果才会更加香甜。(许辉)

  支招四

  政府必须呵护公平

  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治疗高校招生中存在的腐败,有什么妙方呢?其实,这还真不算什么疑难杂症,治病药方无须名医出手,平常人也能找到。

  阳光公开是最好的万能防腐剂,这一剂药方,放在什么行业什么地方都刺破腐败的脓包,高校招生也不例外。比如说艺考时买通考官,现场随便画一笔,就能被称作大师之作。外行看门道,这样的“大师之作”,若全部晒在网络的阳光下、公众的视野里,能经得起业内行家的考验吗?比如说大学的降分补录,这也该按分数的高低,若真的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阳光公开,谁还敢炮制低分者后来居上的非常规录取?

  延续多年的“特招”腐败,药方易找但治疗却似乎僵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让大学自身和负责考试的政府部门不愿做得阳光公开。尽管上大学不是一个人的唯一出路,但它还是很多青年人“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支柱,政府有必要呵护它的公平和秩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大基石,给所有考生平等的权利,让他们有均等的出彩机会,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这个社会,无愧于自己的拼搏。

  大学招生的腐败,已经严重侵蚀教育公平的肌体,我们谁也不能无视。政府重拳反腐,在各个领域均见成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的落马,或许就是一个信号,它是否预示着大学招生正走向信息透明化、监督制度化?我们拭目以待。(黄齐超)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