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朱慧卿 漫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庆收到一条微博私信。一位高三女生向原(化名)向他求助,称自己一心想学临床医学,但父亲坚决反对,双方起了冲突。她绝食抗议,最终父亲才让步。考了600分的向原日前告诉记者,当医生是她初中以来的梦想,临到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父亲却以医生职业“苦、累,收入低,风险大”为由坚决反对,她曾一度以死相逼,买药自杀被医生识破,不过医生也劝她别学医。(6月29日《成都商报》)
反对
“为你好”实为“侵你权”
一年一度的高考之后,如何填志愿选学校,已然成为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心头纠结,其间自然不乏对立与冲突。从辽宁状元刘丁宁因为不适应而选择复读,再到北大学子因为专业不对口而复读再考清华,及至成都高三女生向原为圆医生梦而以死相逼。种种纷争与事件背后,恰是个体权利的苍白——自我选择权的丧失。
不可否认家长的初衷,甚至也不怀疑业内人员“别学医”的善意,如果再加上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那句“要有尊严别学医”,学医成了许多人“痛苦的选择”,医学专业也由之前的火爆,面临着遇冷的尴尬。
任何一个职业都可能有荣与衰的曲线轮回,医生行业也并不例外,更何况其间还有一个“围城定律”。或许,在体制内的人看来,待遇差、工作辛苦不说,关键在于不被外界理解。但问题在于,任何职业都可能面临压力和挑战,哪怕被人羡慕和推崇的“当大官”,也可能因为腐败高发而身陷囹圄;其他传统职业如教师等,同样面临着风险,你不愿意做,他也不愿意干,那么谁来解决公众的看病问题,谁又来为后人的教育负责?
人为地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有意地将其分为利己还是利人,根本上还是教育走偏所致。相比于未成年人而言,如何实现对成人的人格教育和权利教育,让他们对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给予尊重和敬畏,才不会出现高考状元为专业复考,也才不会有孩子因为专业选择而以死相逼。
学不学医,医生职业有没有发展瓶颈不过是表象,因为今天我们每个人面临着医生职业困境之外,更大的权利障碍和尊严风险。如何让个体的权利获得尊重,这才是向原自杀带来的社会反思,也是必须解决的现实命题。(唐伟)
其实是另一种暴力伤医
“劝人不学医”是一种痛诉,一种抗议,一种激烈异常又带有破坏力的表达。
任何事物有利弊的两面,学医同样如此。“压力大,风险大,收入较低”只是坏的一面,但好的一面同样存在,比如:掌握医学思维和知识技能,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改变生命状态,行行出状元。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和思想,对一个事物的喜恶和兴趣大不同,需求也不一样,替别人做决定,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决定,是一种不道德的专制,从来就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劝人不学医”制造的伤害性要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主动学医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优秀的学生精英报读医学的人寥寥无几。如果这样自以为是的思维,这样的现象继续蔓延下去,一个现实的追问是,未来,谁给我们看病?
一个社会,当很多医生背后都有一杆现实的“枪”逼着他工作,而不是来源于内心的需要与喜悦,它显然将影响到医疗质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生活。此刻,人人有病都想去挤大医院找好医生看,已经说明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度缺乏。如果不能在资源供应上得到改善,看病将越来越麻烦,这是可以预见到的一种结果。
如果我们不能改善一种制造痛苦的社会现象,至少应该先不去加剧它,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劝人不学医”就是其中一种。医疗环境不如意,需要鼓励更多高智商有社会责任感和从医热情的精英进入这个行业,用自己的力量参与改革,潜移默化去改变现状,如果人人以局外人自居,总想不付出努力和牺牲就成为利益既得者,都在打着小算盘,想等看到足够环境诱惑人才进来。一旦这种投机主义流行,那这个行业永远不会有真正改善的一天,也会无形中伤害到孩子们那美好的未来,原本他们可以成为医疗界的精英,帮助很多人得到救死扶伤的机会。
从这些角度而言,说“劝人不学医”是另一种暴力伤医,其实并不过分。(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