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考上名校 重奖洋房?
//www.workercn.cn2014-09-10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考上清华北大,广东恩平考生不仅可以获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高考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2015年至2021年间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考生及相关教职人员。此外,恩平官方也设立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有600万元专款对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奖励。(9月9日 《南方都市报》)

  赞成

  别抹杀激励效应

  我们更应看到百万赠洋房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这不仅仅是在激励学生,更多的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抗议。“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已久,影响了许多学生,使他们不愿意认真读书,在学校得过且过。而重奖清华北大必将起到扬清激浊的效果。恩平是县级市,人口只有50多万,一半是山区,一半是丘陵。教育也不是很发达,这样的环境,如果没有更多的激励措施,未必就能够吸引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而重奖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犹如一针“强心剂”,能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落后地区学生考清华北大,并非梦想。中秋假期首日,北京大学迎来2014级本科、硕士、博士新生报到,其中,近两成的农村户籍新生比例创造近年最高纪录,达18.5%,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约10%。此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而每年均有百万人放弃高考,多为农村考生。既然清华北大向农村学生敞开大门,农村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吗?

  重奖,这不仅仅是激励学生,更多是激励家长,试想,一旦有学生获奖,其父母及其整个家族都会觉得无上荣光,自然而然地会将其作为榜样激励其他孩子。如果再有人说读书无用,或是不让孩子读书,可能就会遭遇到大家一致的反驳。而一个地方如果能够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能够激励孩子认真读书,那么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就会得到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奖学子,本身就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有力的宣传,能够将崇学、善学、尚学的“正能量”传递得更为深远。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在‘创业圣地’美国硅谷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无论背景怎样,无论来自哪里,只要你拥有知识和创新思维,就能成功’。”这是一位大学校长鼓励学生的话,而重奖清华北大学生其实也透着同样的道理,就是相信教育,相信未来。(王军荣)

  应尊重捐者意愿

  慈善,是令人仰之弥高的高尚事业。对关涉慈善两端的对象,给予足够的尊重,则是慈善事业的两大重要特点。其中,对捐助者意愿的尊重,应是慈善行为中的首要原则,否则,就难称其为自愿捐助,也有违慈善的本意了。

  慈善者所要捐助对象是谁、作何用途、如何使用等意愿,它是捐助者本人的自由意志,只要这种捐助不有违法规、公序良俗,或不产生对抗、侵害第三人利益,那么,公众对此就无可置喙。在本例中,澳门同胞应得到足够尊重,因为它并无有损第三方之处。

  当然,人们或可对慈善之外的“题外话”,如怎样引导教育;如何捐助、鼓励,更利于教育的平衡发展等,发表不同的看法,但这不应变成对冯活灵先生慈善行为本身的批评。

  对我国教育本身的内容、机制、思想等的反思,其指向应是我们自身,不应与捐助者的意愿进行无端地联系。对于任何慈善捐助行为,我们首要的态度就是欢迎,并尊重捐助者的意愿。哪怕这种捐助对象不是国内,而是国外的对象,也同样应秉持这种态度和原则——慈善事业无国界,爱心更是弗远无界。比如,近日香港陈氏家族以3.5亿美元捐助母校哈佛大学;还有此前大陆房地产大佬潘石屹也捐了1亿美元给哈佛——特别是后者,备受国内网民质疑,这就有点对慈善者的捐助意愿越俎代庖了——公众代慈善者“决定”“义举”投向的表达和批评,不啻是对捐助人意愿的“强奸”;如此则算不上是自由捐赠,而只能是“被慈善”了。

  所以,谈教育,自有其独立的讨论空间;而谈慈善,就别在其翅膀上附加无关的重压,才能让慈善的和平鸽,自由飞翔于爱的天空。(陈怀瑜)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