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五言诗”不能用来作报告?
//www.workercn.cn2015-02-13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大常委会报告采用“五言诗”形式,首开文风创新的先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15年2月6日召开的盐湖区人代会上,盐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治所作的人大常委会报告,仍然采用了“五言诗” 的格式,洋洋洒洒6000言,文风清新,诗韵依然,听起来耳目一新,读起来朗朗上口。(2月12日中国新闻网)

  五言诗作报告更似浮华文风升级版?

  “五言诗”作报告?委实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显然也费了不少心思和精力,不过听罢“五言诗”报告,除了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点“押韵”的味道,想必不少人都可能觉得“不知所云”,恕笔者直言,这样的报告更像是浮华文风的升级版,如此改文风俨然走向了歧途。

  群众之所以反感某些官样文章,概因为其八股味浓,或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或华而不实太过务虚,甚至假话、空话、大话连篇,提倡改文风就是要摒弃上述种种陋习,总结、报告、讲话既要文风活泼接地气,更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务实性,着眼于提出问题、解决矛盾。

  “五言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用来抒情、抒怀,欣赏、交流,固然无可厚非,但囿于其语言风格、语句格式等的限制,显然并不适用于工作报告之类的应用文体,虽然也可以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却很难展开“细说”,详细的工作规划、部署、方案、办法,更无法胜任表达的需要和议事的目的,这样的报告听起来再抑扬顿挫,终究只能是蜻蜓点水,空泛无物。

  人大会议是议政平台,而非秀才艺的舞台,更非文学派对。创新文风,标新立异,不是不可以,但得看场合、合情境、重效果,否则,不但显得不伦不类、不合时宜,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走向另一个极端。(范子军)

  干在实处,“五言报告”又何妨?

  盐湖区人大常委会这一突破常规的创新行为似乎并未得到大多数的网民的认可和买账,部分网友认为这纯粹是为了追求形式创新,秀文采,把本该严肃的人代会开成了诗歌朗诵会、个人秀。然而笔者认为,对待这一貌似“反叛传统”的创新举动,我们不能一味加以批判和否定。

  通篇报告不仅文风朴实,有白居易“老妪能解”的通俗和质朴,更是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细数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点滴和实绩。因此,与其继续讨论此人大报告以五言诗形式是否合理合规合法,继续讨论以诗歌作报告是否准确,继续对其不规范、不标准五言诗文体进行批判,不如将注意力重心转移到其报告的内容和实质上来,将关注重点转移到去年办了多少实事、做了多少工作上来。

  如若没有盐湖区人大一年沉甸甸的工作,也不会有整篇报告洋洋洒洒6000言;如若他们没有一年以来务实、高效的工作,也不会有涵盖行使监督、经济发展、三农惠民、德孝文化等多方面的出色成绩。

  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唐诗还是宋词,京韵大鼓抑或沂蒙小调,只要党员干部真正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宗旨意识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意识,将群众的苦事、难事当做自己的分内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百姓总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会拍手称、交口称赞。

  文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内容充实、形式恰当,才能“文质彬彬”。官有所责,官有所为,只要是真正一心为民、干在实处,五言报告又何妨?(顾长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