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漫画:徐简
在学生眼中,你可能是睿智的“男神”、“女神”;在社会认知中,你是冉冉升起的青年知识分子;而你自己常自称“青椒”。发表论文、申请项目,你有道不尽的辛酸;评职称,争奖励,你要付出许多努力;你既要维持知识分子的体面,有时也要为柴米油盐发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术门派的藩篱,更有不能说的“秘密”。这一周,我们邀请作为学术青年的你,谈谈自己的“窘”境。
@张志安:作为一名“青椒”,我曾经翻过几座大山,深知这些生存压力:要上好课,成为真正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做研究,建立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竞争优势;要出成果,尽早评上副教授和教授;要做行政,满足社会服务的要求……总之,高水平大学会“逼”你从一只羊,变成能捕猎能圈地的狼。不容易啊!
@犯醉原子:身为怀着学术理想的学术圈外人,比学院或体制内的学术青年,艰苦多了。无身份,无学术资源,无地位。往往独学而无友。但工作之余依然坚持,为了什么?为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为了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即便是学术大师又如何?王国维至死仍为经济问题而困苦不堪。
@一瓶小酱油:每当提到发表文章,我校一位老师就会流露出亢奋,就像练就神功即将走火入魔。翻阅该老师近三年发表的论文时,我发现她的论文刊发杂志集中(多为本校主办的C刊)、论文架构异曲同工(类似或相同的模型多次使用)、论文数据雷同(研究样本和数据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其实是“论文民工”。后来在与别的老师聊天,得知她刚调到我们学校(一所985高校),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发表指标。如果不能完成,她不得不回到之前的工作单位——一所二本院校。我能感受到她对学术的热爱,可是过重的科研压力确实影响了心态。
@若尘:民办和公办,高职和本科,普通院校和重点院校,以及不同学科的“青椒”,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囧”境。即使在同在一所学校,每个教师的生活追求、生活态度也大不相同,有的人工作生活平衡自如、乐观向上,有的人则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青年人对不公平最敏感。比尔·盖茨在写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的开头却说:“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叶岛:刚念硕士的时候,导师问我以后有什么打算,我说还在考虑要不要读博,导师说最好不要读。真是奇怪了,第一次遇到老师让我不要读博。还没懵醒,导师继续说:读博路窄,以后只能进高校。停顿一下,又继续:但现在高校氛围比较压抑,有本事的青年反而难出头。导师学术强悍,长江学者,圈内知名,跟我这样说,确是肺腑。师徒私下聊天,本不应公之于众,但这论及学术青年,大概可以此窥见些东西。
@令夏:我没觉得有什么窘境,毕竟过得好不好是自己定义的。我会做好本职工作,同时真诚对待身边人,若有误会也看是否有必要澄清,毕竟不是谁都能理解自己的。如果一切都为了获得理解和认同,会活得很累。我靠学术吃饭,但不是乞讨。我也不会为了出人头地而活得不像自己。思考问题时,我会很专注,但记得时常给自己放假,以高效率而非长时间完成任务。专注了,自然就能做得好,也就挤出了自由。
@俞诗逸:刚读研究生,我已经看到了诸多乱象:凌晨报账、突击开会、学术不端等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圈亦不例外。“青椒”们身处其中,自然甘苦都有。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更应该思考:如何给青年学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不然,老实人也会急眼。
红网:论文买卖成产业是在扇教育的“耳光” 2010-05-12 |
李 磊:一个“青椒”眼里的高校贫富 2011-11-04 |
柏木钉:本科生为何不能署名“第一作者” 2012-05-17 |
刘楚汉:教授挑战规则不能拿学生当炮灰 2012-07-19 |
光明日报:学术举报应由第三方独立调查 2013-11-22 |
耳 东:教授断绝师生关系,冲动只会两败俱伤 2015-09-22 |
如何看待“师生断交”事件 2015-09-24 |
乾 羽:“校园耳光”闹剧 需要学术共同体... 2016-01-11 |
王传涛:正视“青椒”打院长背后的学术之痛 2016-01-11 |
胡宇齐:传道授业才是教师最大价值 2016-01-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