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胡宇齐:传道授业才是教师最大价值
//www.workercn.cn2016-01-1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在河南大学讲授古代文学的常萍老师,在退休之后被破格聘为副教授。她专注教学数十载,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还两次拒绝了《百家讲坛》的邀约。如此以师者本业为重,以名利职称为轻,令闻者肃然起敬。

  这些年,无论是不饰繁华、专心科研的“布鞋院士”李小文,还是为国防事业“隐身”30年之久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此类人物每每走进公众视野,都会赢得舆论盛赞。何也?大抵在于他们心无旁骛、沉潜扎根、坚守本业的纯粹精神,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已相当稀缺。相较于满目戚戚于私利、汲汲于功名者,他们就如清泉般拥有涤荡人心的力量。诚如斯言,“在这个为晋职称论文造假丑闻层出不穷的年代,常萍可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异数’,这种坚守太罕见了。”

  同样是在高校、在科研领域,还有另一种“火”法:为评职称、抢头衔不惜造假,为带课题、搞项目四处跑动。种种乱象,与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有很大关系。学术圈乃至社会都以“教授”为尊,而从“青椒”(青年教师)晋升到教授这一路,需要大量论文、项目、专著等研究成果筑桥铺路。在理想状态,教学与研究可相互促进,但由于考核上过分偏重后者,不少老师教学时心思浮动、敷衍对付,对科研则急功近利、极致经营,甚至不择手段。如此一来,本该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成了追名逐利趁钱的“老板”,本属于师生间的美好已然遗失太多。

  国外一项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取决于大学期间是否有一位密切关注他们、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追求梦想的“灵魂导师”。这与常萍老师的学生所说“听她的课是在接受一种洗礼”极为相似。高校里,科研当然重要,但教书育人是根本,是最大的价值体现。在教师考评体系中,更多增加教学的比重,才能让那些深耕本业者的光芒照亮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