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善意流言”更具迷惑性
近日,网上流传一个视频——“蒙古国赠送的3万只羊,浩浩荡荡进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口岸”。经核实,这只是一个误会,就如何将蒙古国赠送的3万只羊运抵中国等具体问题,中蒙两国相关部门还在商洽阶段。
《中国青年报》评论指出,特殊时期,一些“善意的谣言”比一些恶意的造谣更有生命力,迷惑性更强。病毒怎么产生的,怎么感染人类的,疫情是怎么扩散的,疫苗何时研制出来,疫情何时能结束……这些都是萦绕人们心头的疑问。对于这些,有些人只相信和接受自己愿意听的,谁先说的听谁的,谁嗓门大听谁的,谁说的话符合自己心意就听谁的,以至于“善意的流言”四处流传。流言止于智者。在病毒面前,智者不光是智慧,还需要专业再专业,不让“善意“帮倒忙。
◇禁食野生动物 须科学厘清边界
农业农村部3月4日发布紧急通知,明确中华鳖、乌龟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物种和农业农村部公告的水产新品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按照水生物种管理。这意味着,中华鳖和乌龟不列入野生动物禁食名录。
《北京青年报》评论指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对于禁食野生动物制度来说,必须科学厘清边界,提高可操作性。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并公布相关标准,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使之成为新的常识。一方面便于广大消费者更好地支持配合,防范卫生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也利于特种养殖户早日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疫情期谎报瞒报就该纳入失信管理
近日,湖北省襄阳市发布“新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因隐瞒病情、隐瞒在疫情严重地区旅居、隐瞒与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接触等行为,而受到党纪、政纪和治安管理处罚的,将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法制日报》评论认为,这个做法值得肯定。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是涉嫌违反公共安全罪、妨害传染病防治的违法行为,也是严重的不诚信行为。对失信行为就要出重拳、下猛药,实施行政性惩戒、司法性惩戒及信用信息传播等形成社会性惩戒,使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让失信受惩的教训成为众人的警钟。只有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才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也才能积聚社会道德的正能量。
◇健康教育是“治未病”的长远之举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引发我们从长远角度维护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的深度思考。
《光明日报》评论认为,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从学校入手,将公共卫生教育与传统教育融合升级学校健康教育,是启动全民“治未病”的长远之举。通过升级后的学校健康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和基础,这将是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公共卫生教育教学现代化和普及化的重要契机。在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国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健康战略意义。
◇线上学习不应让孩子“因贫掉队”
3月2日是广东省中小学校网上开课第一天。此前,全省9262名贫困学生收到了该省教育基金会提供的平板电脑。据悉,这是疫情期间“借”给这些孩子的。
《广州日报》刊发评论称,日前,河南一贫困户家庭的女孩疑因无钱买手机上网课自杀的消息让人揪心,好在最终有惊无险,没有酿成悲剧。但此事也启示我们:在政策施行中,一些特殊群体、特殊情况,都要纳入考虑,只有让政策覆盖无死角、执行有温度,方能更显成效。而如何让政策更好落地,确保中小学校线上教育顺利开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着实考验着政府智慧、学校担当、家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