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厄齐尔有“两颗心”错了吗

孙进
2018-07-26 13:49:54  来源:环球时报

  德国球员厄齐尔发声明退出国家队,并对德国足协主席和德国媒体提出了种族主义歧视的批评,引起了德国乃至全球舆论的热议。他认为,是自己的土耳其出身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并发出“我在德国出生并接受教育,为什么人们就不能接受我是一名德国人”的感叹。尽管德国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他的决定和声明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他的种族主义批评戳中了德国社会融合的痛点。

  德国目前有8240万人口,1860万人具有移民背景。其中,土耳其人是最大的移民群体,人数大约为300万。不过,移民在德国的融入情况不太理想,特别是土耳其移民。这一方面和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不被德国主流社会所接受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近年来土耳其和德国关系恶化的影响。近期的两个事件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就是在德土耳其移民对土总统埃尔多安的支持率比土国内还要高,65.7%的人在2018年的总统选举中投票给埃尔多安,超过土国内的52.5%。这让德国人感到十分惊诧,不理解这些在民主体制下生活的人为什么会支持与民主逆向而行的统治者。另一个是最近一项在德国北威州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土耳其移民对土耳其的认同度居然高于对德国的认同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恰恰是那些表面上看来较好融入德国社会的人,更多感到不属于这里。这是因为他们对社会歧视更加敏感,而在感觉受到歧视的情况下,对土耳其的认同感自然就会增加。这说明,德国在移民融合方面确实存在着突出问题。

  厄齐尔在声明中表示:我有两颗心,一颗属于德国,一颗属于土耳其。这是社会融合的典型表征。根据加拿大学者贝利的分析,如果移民既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同时也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便属于融合;如果移民不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而一心想取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便属于同化。德国社会虽然一直主张融合,但是实际上所期待的常常是同化。否则,为什么不能接受厄齐尔在赛场上不唱国歌,无法忍受他和不符合德国社会价值观的总统见面?为什么不能让厄齐尔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因为从骨子里讲,德国公众还是希望厄齐尔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德国人,和其他德国人有着一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

  德国学者费舍尔在《德国反犹史》一书中写道:外国游客常常会对德国有很好的印象,被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但对于一些具有洞察力和语言知识底蕴的游客,他们迟早都会发现这个国家和人民不那么吸引人的一面,例如,德国人不是非常喜欢外国人,特别是准备定居的外国人;他们思想狭隘,有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不加批判;为了自己迫切的需要和利益,竟抛弃公平竞争的原则;无法接受世界上会有其他民族及制度比他们的更优秀这一事实”。这个批评非常恰当。

  德国正在逐渐步入移民社会,德国主流社会应该认清这一现实。除了要求移民向着德国社会靠拢,融入这个社会之外,自己也要转变思想和观念,积极融入这个新的多元化移民社会。关于德国人的定义,也不应再沿袭血统论的旧观念。凡是持有德国护照、拥护和遵守德国基本法的人,都应该是德国人。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厄齐尔有“两颗心”错了吗

    德国球员厄齐尔发声明退出国家队,并对德国足协主席和德国媒体提出了种族主义歧视的批评,引起了德国乃至全球舆论的热议。凡是持有德国护照、拥护和遵守德国基本法的人,都应该是德国人。

  • 申请20多亿国家赔偿 赵守帅能如愿以偿吗

    按照赔偿与侵权相一致的原则,赵守帅理应得到财产权“救济”。媒体报道称,因为一起1999年的旧案,甘肃农民企业家赵守帅入狱11年。在他的不断申诉下,2018年7月24日,河南省新乡中院经重审后下达判决——赵守帅及甘肃省永昌县农牧机械总公司无罪。

  • 八旬老教授宣布论文作废,做学术理当如此

    在发现论文有缺陷后将其“召回”,本应是学术界的“常规动作”,而不应是例外。近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官网刊出知名学者裘锡圭先生一篇文章——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出土盤盉铭文解释裘锡圭先生已入耄耋之年,他曾先后独立或参与著述的书籍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等,是国内古文字方面的方家,在甲骨文、金文、战国义字(货币、陶文、盟书、玺文)和简帛文书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诣。

  • 雷闯:公益人士应比其他人更爱惜“羽毛”

    在国内的民间公益尚处于发育期的背景下,一次负面新闻,或许会让无数公益人士为塑造公益圈形象的努力付诸东流。在最近的舆论场中,曾经的乙肝斗士、公益组织负责人雷闯性侵同事丑闻,占据了一席之地,其原因在于公益人士与性侵丑闻之间形成的强烈落差。这种落差也直接导致了丑闻的被放大。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