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金文丰:“培优”之忧
//www.workercn.cn2014-05-1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上个周末,北京,忙着让孩子搭上特长生“班车”的小升初家长过得不轻松。早晨7点,离受理报名的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报名点就排起了科技、艺术、体育三大长队。原来,今年北京市取消了共建等招生方式,特长生被很多家长看作择校的最后机会。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敢排在特长生的队伍里,意味着这些孩子不知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来打磨这块升学“敲门砖”,更意味着陪读的家长不知花费了多少金钱、心血来助孩子一跃龙门。为了这“特长”二字,许多孩子牺牲了节假日,还缺少锻炼,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一人“培优”,全家陪读,大人花钱,孩子受罪。孩子们的童年被人为地掐短了,童真童趣变少了,学习“压力山大”,这无疑是一种悲哀。“培优”为何屡禁不止,甚至越禁越热呢?

    正如北京特长生报名排起的长龙,大多数“培优”是为择校做准备。兴趣不多,功利不少,敲开名校大门是最高目标。大门敲开了,特长也就可以束之高阁。究其原因,好学校总是稀缺,拼爹拼娘的也是少数,多数孩子只能靠“培优”。国家对奥数班一再禁止,然而,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仍如雨后春笋,这是很多孩子的求学路,也是家长的心酸路。

    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老百姓“过日子就是过孩子”。每逢节假日,一些家长带着睡眼惺忪的孩子,背着大书包,赶地铁、挤公交去参加“培优”。不由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少初为父母者往往触景生情,甚至发誓:自己的孩子将来决不参加“培优”。可等孩子上了小学、中学,曾经的誓言渐渐失守,最终土崩瓦解。为什么挺不住了?这些家长也很纠结:大家都说“培优”不好,可别人的孩子都在“培优”,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不敢拿孩子做试验。

    在这样的纠结中,任何“形而上”的现代教育理念都可能被现实击得粉碎。连那些“高大上”的人士也不得不“屈服”,一位曾在教育部任职的老领导说,他的孙子也参加“培优”,他明知“培优”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讲了一大堆反对理由,无奈儿子、儿媳反驳:你不“培优”,别人“培优”,我们就跟不上。老同志无言以对。我们理解这位老同志的苦衷,不解的是,如果连他都对“培优”无可奈何,老百姓又能怎样?教育积弊多、惯性大,改革要啃的骨头有多硬,可见一斑。

    这里还有一个悖论,家长一边抱怨孩子学习负担太重,希望给孩子减负;一边又忙忙活活带着孩子“培优”,给孩子加压。每个人都随大流、跟风走,就像“囚徒困境”,个体“最明智的选择”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结果误了教育,伤了孩子。

    “培优”热、择校热的背后是中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人多、资源有限,各方面的竞争就格外激烈。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择校热问题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只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每一所学校,才能扼住“培优”热、择校热的咽喉。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教育部出台意见,要求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也许有一天,抢搭特长生“末班车”的狂热终将云散,我们期待,孩子的童年能褪去“培优”之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