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杨绛在《我们仨》一书中,记载了一段胡乔木与钱钟书夫妇交往的往事,称胡乔木“只把他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们看,而钱钟书夫妇则依照自己“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的阅读习惯,“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交往?无论是着眼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还是展示“最好的一面”,其实讲求的都是一种和谐美好之境。人无完人,有最好的“那一面”,也有缺点和不足的“那一面”;有金刚怒目的“那一面”,也有菩萨低眉的“那一面”。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展示闪光、温情、美好的“那一面”,传递的就是正能量,绽放的就是真善美。
有一位听众问电台主持人,“一个人总会有烦恼和忧愁的时刻,为什么你总是保持自信和快乐的声音?”主持人说,“一旦你走进演播室,你就必须忘却心里的不愉快,好像什么事没发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传播出去,才会给他人带来一天的开心快乐!”四川安岳“一笑让商贩乖乖听话”的女城管,面对执法对象时总是始终面带微笑,“柔情执法”成为消解市容管理紧张关系的利器,她因此被网民赞为“最美女城管”。
在一个人的“多棱镜”上,你展示了什么,他人就看见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他人就触摸到了什么。很多时候,这种展示会发生“涟漪效应”,你开心,他人也会开心;你微笑,他人也会微笑;你友善,他人也会友善。进而,他也会把自己的“那一面”展示给其他人,把美好传递下去。因而,人与人之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赞美、一个祝福的表达、一个优雅的举动,常常会瞬间释放人性美善的光芒,扫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阴霾,提升共通圆融的血脉温度。
一个人展示最好的“那一面”,其实也是本性的流露,是一种对美好价值的向往。这不是戴“面具”,也不是“装”。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差的“那一面”,不过是人的情绪、理性、价值观念等开了小差,让自己变得低落、烦恼、不友好。在社会交往中,懂得把差的“那一面”进行掩藏与克制,以不传染给他人,实质上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种自觉,就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理性。拥有这样的社会心态,就不仅有个人生活的阳光,更会有社会生活的和谐。
曾经担任泰州市信访局局长的张云泉,在看望一位上访老户时适逢老人正准备洗脚,张云泉重新打了一盆水,亲自为老人洗起脚来。张云泉这一盆洗脚水,让素有“天下第一烦、天下每一难”的信访难题迎刃而解。实践充分表明,无论是难题的破解,还是干群隔阂的打通,将最好的品质展示出来,让最好的情感表达出来,会拥有穿透人心的温暖力量。相反,居高临下、雷人雷语、飞扬跋扈,只会在干群之间树起一堵墙。
对于一个人而言,保持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必会赢得人生。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展示最好的“那一面”,必会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