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张晓东:“哭周舍”与“逐高缭”
//www.workercn.cn2014-08-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读史,两则发生于春秋后期卿大夫身上的故事,颇值得寻味。

  一是“哭周舍”的故事。晋国正卿赵简子有个叫周舍的家臣,自荐担任“谔谔之士”,每日相随左右,记录简子过失。后来,周舍病故,简子痛若丧子,与众客卿饮酒之时,泪涕涟涟道:“千张羊皮不如一张狐腋,众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商纣王的子民沉默不语,亡了国;周武王的众臣直言敢谏,兴了邦;周舍死后,再没有谁指出我的过失,我离灭亡恐怕不远了……”

  二是“逐高缭”的典故。齐国国相晏婴曾收留一位叫高缭的人在府上做事。三年过后,晏子决定将其辞退。手下人纷纷提出异议:“高缭侍奉先生三年,并无过错。您不仅没给他一个职位,反而要辞退他,未免不近人情……”晏子正色道:“我本出身微贱、孤陋寡闻,靠大家鼎力扶助方可站稳脚跟。这个高缭跟我三年,未说半句规劝我言行过失的话,所以才辞退他!”左右闻言震动。

  掩卷沉思,简子之所以“哭周舍”,在乎周舍是个难得的“谔谔之士”,堪比一面清澈剔透的明镜,故失之当哭;晏子之所以“逐高缭”,则因高缭乃庸碌乏味的“诺诺之辈”,仿佛一块俗不可耐的“哈哈镜”,故得之当逐。也正是懂得谏言可贵,有一种求谏若渴、今悔昨失的胸襟气度,简子和晏子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宏图大展,善始善终。

  “忠言逆耳利于行”,道理上几乎无人否认,却非人人能够头脑清醒,闻过则喜,闻善则拜。近年来,受歪风影响,少数领导干部“长官意志”滋生,听不进异议,容不得批评,导致不少地方出现“舆论监督失位、党内监督空位、群众监督无所谓”的现象。长此以往,犹如毗邻悬崖不知勒马,腐化蜕变亦不远。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人送绰号“沈大胆”,主政普洱期间,竟在常委会上指示公检法打压举报人,“举报人抓了,给他们判刑,抓错的也要抓,判错的也要判。”自己骄横跋扈,身边噤若寒蝉,相反相成,以致末路。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古人视为国之大患。可在今天,仍有少数官员在春风得意、大权在握之时,对直言谔谔、“坏其好事”的“周舍”恨之入骨,对曲意逢迎、乖巧温顺的“高缭”宠幸有加;落马之后方悔当初“无人面诤”“缺乏监督”,无奈此时已经“船到江心补漏迟”。中山市原市长李启红在反思自己蜕变轨迹时,还曾“抱怨”:“我每年领导班子测评都排在前三位,组织上从来没有找我谈过话,哪怕是提醒我一句也好。”事实证明,“鉴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权不能自称”,怨天尤人也枉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对待这个防身治病的武器,不能持有偏见,也不能心有余悸,要让直言谔谔、敢于担当的“周舍”有机会、有平台、有底气掏心窝、讲真话;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高缭”感到混不下去,尽早改弦易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