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木 鸣:郑重看人生 何妨“小确幸”
//www.workercn.cn2014-08-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个人的“小确幸”会演变成社会之“大不幸”吗?这可能是代际间的误解。其实,“小确幸”也可以郑重。怀着一颗“郑重”的心,享受“小确幸”,既自觉、踏实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体会日常的小幸福,何妨开间咖啡店?

  美食、睡到自然醒、朋友的温暖祝福……这些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被称为“小确幸”。近年来,“小确幸”很受年轻人追捧。常常是在梦想遇挫之后,发热的头脑或者如火的热情开始降温,慢慢学会享受“小确幸”。

  最初,“小确幸”是被各方肯定的。毕竟关注确切的幸福,意味着珍惜当下,不再躁动不安,不再好高骛远,没什么不好。不过,最早流行“小确幸”的台湾,今年以来却传出不少批评的声音。有人认为,很多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咖啡店,没有远大的目标。如果年轻人耽于“小确幸”,不思进取,将损及台湾未来的竞争力。

  当然,担忧者都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先生们。他们担心,理想遇挫的年轻人,是通过生活细节寻找自我存在感,而迷上“小确幸”;他们担心,如果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失去朝气,安于现状,个人的“小确幸”将演变成社会之“大不幸”。年轻人恐怕很难认同老先生们。不过是闻到雨后草香的片刻欢愉,享受几秒整理干净衣服的惬意宁静,能产生那么大的毒副作用?

  这场对话不仅有隔着“代沟”的误解,也有对“小确幸”本身的误会。实际上,一样米养百样人,一样开咖啡店,有的是消沉后的归隐,有的却可能充满朝气和创意。追根溯源,“小确幸”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但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却并非自村上始。数十年前,林语堂提倡闲适生活,便很有“小确幸”的味道。林语堂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躺在床上的那一刻。他还喜欢边吃花生,边写作。这些经典镜头无疑都是“小确幸”。可是,这位文学大师却从不颓废,晚年也笔耕不辍,77岁高龄时还完成了一部《当代汉英词典》。所以,“小确幸”没有错,重点在于它装点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梁漱溟在《朝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态度。一是“逐求”,追名求利以及一切物质享受;二是“厌离”,厌离人世;三是“郑重”,“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梁老先生认为,除非彻底做到家,不然,“逐求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动物没有差别。按照这种区分,如果处于“厌离”状态,理想遇挫,心灰意冷,“小确幸”只是精神麻醉剂,以点滴小欢愉,忘记人生的无聊和痛苦,那么老先生们将不幸言中。但是,“小确幸”也可以是“郑重”。“郑重”两字用得极好。既有认真珍视当下、抓住一切机会之意,也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之心。怀着一颗“郑重”的心,享受“小确幸”,既自觉、踏实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体会日常的小幸福,开间咖啡店又何妨?

  倘能进入这样的人生状态,不仅青春无悔,遭遇的所有挫折也都是值得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