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堵 力:父母教育同盟别自毁长城
//www.workercn.cn2014-11-17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前几天我到云南参加了一项活动,会议最后一项,是小学生给嘉宾赠送心愿卡,每个嘉宾一份。

  我正兴奋地打量一位男生送的梨型心愿卡,忽然从后排冲过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将一个粉红色的心愿卡塞给我就扭身跑掉了。

  上面写着:“我希望我的爸妈永远都不要吵架。”

  看着那个小姑娘忧郁的眼神单薄的身影,我甚至生出了将她带离她父母的冲动。

  这让我想到了刚刚结束的第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如萍谈到的“互敬互爱的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磐石”。

  回来的车上,我把心愿卡拿给3个妈妈看,她们都沉默了。三人的孩子有大学中学的,也有小学的。她们说,没想到孩子们对父母吵架问题那么有共鸣,“不知我孩子在学校怎么说我们夫妻冲突的事呢”。

  一个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多数父母忽视家庭不和给孩子造成的烦恼。

  “你怎么看父母吵架?”在中小学课堂,我每次把这一问题抛出来,往往满课堂的孩子都显得特别活跃,都有话要说。一些中学生甚至尖锐批评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模式,甚至有孩子很认可西方人对中国妈妈的评价:“丑陋母亲”“疯狂妈妈”。

  一位30多岁的大学教师告诉我,上中学时,一次爸爸妈妈吵得非常凶,妈妈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东西,然后摔门而去。她顿时有种不祥的预感。等到家里没人,她翻遍了妈妈的抽屉柜子,终于找到了目标。将近20年后,这位大学老师连说了6遍:“我就知道是离婚协议书!”

  她趴在桌上痛哭了一个下午。等父母下班回来,她还装作一切都没发生一样。

  最终,父母没有离婚,也没有再提过这事。

  从外人角度来说,夫妻闹离婚,有时是一场游戏一种相处模式,当不得真。但对这个已经当妈妈的年轻老师来说,心里的疤仍没有完全愈合,想起来就阵阵疼痛。

  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发泄,不选择时间场合的爆发,只能说明多数父母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首先,要考虑夫妻当着第三人的面吵架合适吗?其次,孩子血管里流淌着两个人的血,你非要让他(她)明白你妈是最苦的你爸是最坏的,孩子心不疼吗?第三,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迈入社会了,你不怕孩子学会了这种当众宣泄情绪的方式?第四,孩子在外面挨打了你觉得他没这个承受能力,在家里看爸爸妈妈拍桌子瞪眼睛,他有这个接受能力吗?

  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感受,会不会冷,会不会感冒,是不是没完成作业,是不是喜欢这个老师或者同学,是不是不高兴了……却忽略了孩子怎么看待自己,如何与邻里朋友相处,以及自己如何处理夫妻关系。这才与孩子真正关系重大。我们天天在呼喊给孩子安全感,却忘了孩子真正的安全来自父母关系的稳定。

  就像林如萍教授所说,给孩子买3万元的书,不如买5000元的书来自己看。孩子会很好奇,书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孩子想去探寻那个对父母诱惑巨大的世界,这也是言传身教。

  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对孩子说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宁静,灵魂的高贵,可老公多给婆家点钱就大发雷霆,或者冷战给人穿小鞋;告诉孩子拼爹拼妈不如拼自己,但每次一时兴起就给孩子买最昂贵时髦的手机或说攒好了给他留学结婚的钱;对孩子说不要作弊要诚实,但跟同事交往经常说假话,工作里掺水;告诉孩子不要看微信玩电子游戏,可自己每天抱着手机不放,玩起网络游戏就不睡觉。甚至,对孩子说要与人为善,不要打人骂人,但夫妻一旦起了争执,什么戳人脊梁骨、揭人短的话都脱口而出。

  说教努力了一百分,一次错误的身教就把所有的言语打成了负数,只会在儿女耳边无数次地唠叨,“你不成器我说了多少次,把爸妈的话当耳旁风”而不知反思。关键是,这些刺激孩子的“教育案例”层出不穷,自己却完全无意识,也不做任何补救工作。

  青春期两代人的矛盾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孩子从童年积累的反感不满,在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萌动后,来个总爆发:你平时不管我想什么,回来就指手画脚乱折腾,有什么资格教训我?你自己被人整得抬不起头,就会把自己那点想法强加在我身上?你对老人那么苛刻,为什么要求我什么都听你的?……

  相信很多家长会说,你的观点我同意,但家是让人放松的地方,夫妻出了问题就假装和谐,然后像抽烟一样找个厕所或抽油烟机,偷偷地进行?连在家都装,活着累不累!

  林如萍教授说得好,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不是好夫妻。有些情绪、怨言需要用吵架的方式发泄出来达到沟通的目的。分居、冷战才更可怕。

  所以面对夫妻矛盾,家长如何在有孩子的三角关系中,做到既不伤害孩子又处理了问题就是考验双方智慧的时候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含了父母关系大稳定中的小矛盾类型,或者感情破碎无法相处的类型,以及离婚家庭、重组家庭等等类型。“养儿育女是父母最好的重新学习的机会,父母一致的教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无论如何,一味地情绪发泄,甚至家庭暴力对孩子的精神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完全不可取。

  起码,在事后,我们可以做很多补救工作。可以告诉孩子,争论并不可怕,我们在办公室为了工作的方向争吵,在车里会为了走哪条路争吵,在家里也会为了怎么教育你更有利于你的成长而争吵。通过争论,越辩越明,我们因此能统一认识,知道未来应该怎么办。

  做什么工作都可以辞职,只有当我们一朝为父母,就永远无法脱离“亲职”了。林如萍教授这样解读“共亲职”的核心:

  第一,爸爸妈妈在孩子身上都要投入心力,尽可能多地关注和陪伴孩子。

  第二,要尊重他/她的判断。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共同的孩子,婚姻关系需每日经营,夫妻间要有好的沟通。

  也许,我们能把客户琢磨得透透的,把领导伺候得舒舒服服的,把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的,但“亲职”这个职业呢?“共亲职”是父母共同承担的职业关系,我们做的怎么样?有没有像公司年终总结那样认认真真煞有介事?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单身母亲做成的教育伟业。我们有美好的家庭,为什么不能团结在一起,结成同盟,共同培育优秀的孩子,给他(她)一个安全的大后方,一片宽大的起飞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