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马 涌:为了青年的中国 
//www.workercn.cn2015-05-0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赞美一下青年。

  然而每当我想开口时,却又总觉得词穷——当然,毕竟祖先们已将一个“青”字慷慨赠予了蓬勃正当年的年轻人们。“青”,俯瞰青草茵茵,仰视青天万里,遇“水”则至“清”,动“心”则至“情”。千般释义万般变化总是有着美好的意蕴,即便汉字之多浩如烟海,也难有出其右者。先人珠玉在前,我再做怎样的抒发,也只是不及。

  然而,在常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中,“青”可能又是最觉含混不清的一个颜色。光谱中从蓝到绿之间,到底哪里算得上是青?恐怕大多数人并不能像指明红色橙色蓝色紫色这样一口断言。而人们对青年的印象,似乎也正顺应了这“青色”模糊不清、难以定性的特点,多了几分把握不定乃至怀疑猜测的眼光。

  这并不是一时一地的情况。无需翻阅陈年旧事,只说最近几十年大家共有的记忆,在每一个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都少不了对其时正值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的“差评”。批70后,批80后,批90后,如今00后也难以幸免。当年流传甚广的那篇《夏令营中的较量》对80后中日青年的对比犹在耳畔,而如今对90后的种种判词在网上亦是俯拾皆是。自我、自私、垮掉……岁岁年年青年不同,年年岁岁“忧思”相似。在对青年的批评中,我们的想象力似乎有些匮乏,而且一匮乏就是十几年、几十年。

  然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却并没有随着青年们的融入而变得越来越糟;不仅没有变糟,反而更加欣欣向荣。

  我见过一些青年,他们踌躇满志,初现峥嵘,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乃至行业巨擘,我甚至可以举出一些名字,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我见过更多的青年,在迷茫中咬紧牙关前行、苦苦求索,时而热血,时而无奈,时而偏激,时而自嘲。我毫不否认,在他们之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辉煌,但正是这份孜孜求索的生命力,才孕育出更加丰富精彩的现实与未来。青年的哭声笑声奋斗声,正是这个世界拔节的声音,驱使这个世界由一成不变走向变化,进而孕育出前进的可能性。

  回望历史,我看到热血的青年、无畏的青年、喜悦的青年、奋斗的青年、狂热的青年、迷茫的青年、失落的青年、愤怒的青年、叛逆的青年、寻寻觅觅的青年。无数的青年如同无数根坚强的辐条,支撑起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车轮未曾停歇,青年也未曾辜负过自己的时代。

  青年总归是不够聪明的。或者说,倘若青年太精明、太老练,也就不足以称之为青年了。正是这份不够“聪明”才让青年们永远是前行直面,或是走出一条前人不曾想过之新路,或是勘破一段万不可行之歧途。李大钊曾这样歌颂青年:“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是胜利的前驱,亦是试错的先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是时代的功臣——只要青年依旧如青年一样生活,就总会于时代有所贡献而不致辜负。反倒是如果青年们全部谨小慎微,精打细算,玲珑八面而终有所成,才更让人忧虑,因为一个没有青年的时代,远比一个没有失败的时代更加可怕、可悲而无望。

  现在世界上有的国家,已至“人生”的壮年。而我们六十六年的共和国,则正是青年之时。这是一个属于青年的中国,亦是中国的青年时代。纵然磕磕绊绊,我们亦没有理由,不抱有希望和期待。

  哼着摇滚乐跳着霹雳舞招摇过市的70后走过去了。痴迷于电视游戏机和港台歌星的80后走过去了。生于蜜罐里长在网络中人称非主流的90后已经在路上。划着手机、平板电脑长大的00后正在走来。

  而他们终将不负所望,时代终将一往无前。

  如果我只是想为青年正名,那么到这里也就可以搁笔了。但是我还想多说一句:既然青年不曾辜负过时代,时代又应对青年如何?今日之我们将以何赠与今日之他们?今日之我们将以何告慰昨日之我们?

  愿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让青年的青春逝去得再慢一些;

  愿我们的医保更全面、教育更公平、养老更可靠,让青年的人生起飞时不必有更多的后顾之忧;

  愿我们的社会更多一些公平、更多一些法治、更多一些正义,让青年可以正直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愿我们的时代和青年两不相负。为了中国的青年,亦为了青年的中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