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想起件往事。2009年的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一人在家看天安门阅兵式。当整齐的方阵走过,轰鸣的战机掠过,雄壮的国歌响起,突然有点想流泪。
那是一种莫名复杂的情绪。一个四分五裂、濒临绝地的国家,从饥饿、贫穷和混乱中迈步,走向独立、自主、统一和富强,今昔对比之强烈,让人难免唏嘘;为了这一刻,有太多先辈、太多青年慨然赴死,那种悲壮和得偿所愿的喜悦反差,让人不免感怀。
这段体验也曾与人分享,但没想到却遭遇了怀疑目光,甚至冷硬话语,让我不得不将这段往事珍藏起来。
对历史的敬重和对崇高精神的信仰,竟成了不可与人交流的“私隐”,否则,“矫情”“装”“你是不是傻”等评语纷至沓来,会让你尴尬莫名。在解构一切的年代,这可能是不少人的生活体验。
但不管怎样,“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应该是每一个青年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人们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不少人。要回答这样的终极思考,得用同样当量的事情,便是信仰。没有信仰,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会变得似是而非。
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无疑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能让你即便身处最为艰难的环境,也不会自甘颓废。瞿秋白,至死不改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淡然一句“此地甚好”,慷慨赴义。这正是有了坚定的信仰,再看世间万象,一切是非、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能犀燃烛照、不辩自明了。
信仰,是暗夜里的灯,是光芒四射的朝日。“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的于敏,化名“炎黄”行善27年的张纪清……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分甘共苦,让信仰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当信仰缺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荡然无存。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萎缩,整个生活只剩下个人的孤岛,那么在追逐私欲的过程中变得找不到方向和准则不足为奇,而浮躁和迷茫便在所难免,甚至突破社会底线的现象也就变得自然而然。
青年本是社会最活跃的群体,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如果只是被动地承受信仰缺失的侵害,甚至还成了信仰缺失的制造者,那实在有违青年的使命和社会对青年的期待。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不迷惘,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历尽艰难的中华民族此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距离目标越近,越是不能懈怠,越需要广大青年树立不移之志、如磐信念。这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挂在嘴上的高尚不值一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来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过一种有信仰的人生,收获一段值得回忆的青春,如此甚好。
陈一舟:精神通胀让头衔满天飞 2011-01-05 |
陈一舟:精神通胀让头衔满天飞 2011-01-05 |
中国青年报:为民族复兴,让青春跟党走 2011-07-01 |
狄书爱:“潮人”雷锋因真实而可信 2012-02-28 |
戴先任:汕头纵火案,我们应该谴责谁? 2012-12-06 |
“气功大师” 2013-07-26 |
严辉文:官员结交“气功大师”的风险 2013-07-30 |
新京报:“富二代”国企挂职的悖论 2014-05-29 |
新闻观察:一看到“培训富二代”就想到社会... 2014-05-30 |
一看到“培训富二代”就想到社会不公? 2014-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