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两个弟兄,老大叫“大不会”,老二叫“二不会”。我问奶奶,是谁给这两个人起了这么好玩的名字,奶奶说他们的名字是“撞”来的。
“撞名”是我们这一带农村的习俗。孩子出生的第二天早上,父亲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出门去给孩子撞名——遇上谁,就让谁给孩子起名,而且必须源于第一句话;如果遇不到人,遇到什么孩子就叫什么。
一般来说,比较“金贵”和“娇养”的孩子,才会去“撞名”。据老人们说,那时医疗条件落后,孩子的成活率不高,“撞名”在一定意义上有宿命暗含,能保佑孩子一生平安。“撞名”的孩子一生无灾无难,好养,易活。
“大不会”的父亲,在儿子出生的第二天早上走出家门,在街口遇到了一位早起担水的老人,他赶紧上前请老人给儿子起个名字。老人不识字,很为难,老人说:“我不会。”“大不会”的父亲忙说:“好,就叫不会。”
因为是第一个儿子,“大不会”就成了孩子的名。等第二个儿子出生,就顺着哥的名字叫“二不会”。在我们村,“大不会”“二不会”是响当当的名字,即使他们后来长大娶妻生子,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大名,但却知道这两个名字。
我有一个邻居叫“椿树”,那是因为他家大门前面有一片空地,种有几棵椿,“椿树”出生时,他爹出门给儿子撞名,打开家门,一抬头看见那几棵椿树枝繁叶茂、硕壮高大,像男子汉般伟岸,他爹扭头就回家了,说:“孩子有名了,叫椿树。”
还有更有意思的,有一户史姓人家,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到处拜佛求神,终于喜添丁口。父亲高兴得一夜未合眼,天刚蒙蒙亮就走出家门给儿子“撞名”,结果他起得太早,在大街上一个人都没遇到。正欲转身回家,他发现前面地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走近低头仔细一看,是一个屎壳郎在推粪球。于是名字就有了:屎壳郎。这名字一直叫到孩子七岁半上小学,那时他还没有大名,于是老师按谐音给孩子起名“史克郎”。
“撞名”是带有传奇色彩的习俗,也是一种乡村文化,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也与那些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撞名”这一习俗慢慢失去阵地,“撞名”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也渐行渐远。
“这无异于对当事人的二次施暴” 2010-05-26 |
扬子晚报:警察用的镣铐是话剧团借来的? 2010-02-25 |
扬子晚报:警察用的镣铐是话剧团借来的? 2010-02-25 |
太原晚报:河北邯郸免过路费名单 2009-11-24 |
不要再随手扔垃圾了 2011-06-10 |
惹不起 2011-12-16 |
椿 桦:怎样才能让应急预案“急”起来 2013-01-09 |
奚旭初:“跨省倒污”必须跨省追责 2014-03-26 |
蔡 辉:背母赏花为何被质疑 2014-04-11 |
晏 扬:“假银行”背后的监管漏洞亟须修补 2015-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