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夏令热线报道了一则奇葩噪声事件:大华三村楼上楼下两户居民因琐事结怨,两年来经常用半夜敲地板、砸重物等方式互相骚扰,后来干脆打开高音喇叭对骂,邻居们多次寻求调解、举报甚至报警。今天听说两家达成了和解,他们的邻居终于可以耳根清静了。
看到这一报道,很有感触,忍不住梳理一下这几年我自己遭遇过的生活环境中的噪声,各式各样,都有。
大概6年前,大楼底下由人防工程出租而建的歌舞厅开张。劲爆的开场舞曲、酒醉后的放歌声,每晚都从地板缝中顽强地钻上来。居民也曾投诉、报警,但警方来过之后则音量调轻点,不久又恢复常态。声音扰民始终很难认定,人防部门之后终于下决心提前解除租约,据说理由并非噪声,而是消防设施不过关。
两年前,下午两三点钟,坐在房间里,常能听见乐声缭绕。物业一调查,原来楼上一全职妈妈,每天在家练习瑜伽。小妈妈中意响亮的背景音乐,对隔壁邻居的抱怨置之不理。几个月后,可能是不练了,这乐声也就没有了。
最近,小区空地上,阿姨伯伯开始每天早上打拳,于是录音机里喊出高昂的口令声。“一、二、三、四”,从周一到周日,尽管时间不长,但总能把睡梦中的人喊得亢奋起来。
这几年听了这么多不想听到的声音,共同点都是非必要的人为制造,当然还有明显的区别。人防工程里开歌舞厅,一方为租金获利、一方为营业获利,“买单”的却是无辜居民。而练瑜伽的小妈妈和打拳的阿姨伯伯,他们一定也希望自己身处安静的小区,那么,自己能先轻一点吗?前者,是利益所致,要靠法律法规来管住;后者,则要靠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互相体谅的人际关系。
噪声已然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上海每年收到的噪声方面的投诉接近3万件,连年占据环境污染投诉总量的高位。噪声问题似乎也一直比较难处置,如何认定、怎样取证、用何标准,都有难题。
看来,“我想静一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综合命题,既需要严法,还需要更多公心。
广州日报:治噪音,“发帖”灵过法规? 2009-04-23 |
广州日报:治噪音,“发帖”灵过法规? 2009-04-23 |
沈建华:环境权益诉求,“手电筒”还是“火... 2011-11-29 |
詹万承:如何与“广场舞”大妈讲道理 2013-11-07 |
我在我思:有“烂窗户”的房子,我不想住! 2014-12-16 |
有“烂窗户”的房子,我不想住! 2014-12-16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羊城晚报:小区里的蛙声与歌声 2009-04-29 |
广州日报:治噪音,“发帖”灵过法规? 2009-04-23 |
羊城晚报:小区里的蛙声与歌声 2009-0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