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记忆场所之说,最早由法国社会历史学家皮埃尔·诺哈提出,主要是指能够保留并能繁衍大众群体集体记忆的地方,比如历史生活街区、古镇、特色村落。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邵明近日撰文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发生着深刻演变,保护对象已从精英层面遗产向大众群体集体记忆延伸,即除了关注名人故居,正更多关注大众层面记忆场所。基本路径则是,以不破坏大众层面建筑主要载体原真性为基础,进行适应性改造利用,把记忆场所变成生活样态。记忆场所是乡愁重要物质载体,保护活化记忆场所对于唤起普通人情感认同和归属感特别重要。在南京,正有更多记忆场所成了生活样态,令人欣喜。
有3个记忆场所活化样本给我印象最深。一是溧水区白马镇店上旅游特色村开村,迎来大批乡村游客人。周园位于白马镇店上村,是中国最大私人收藏馆。店上村依托周园打造南京首条乡村文博旅游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成功范例之一;二是高淳千年古村落变身文化民俗旅游村。南京最南是高淳,高淳最南是蒋山。蒋山村人请文物专家考察认证,整理出“十大景观”,把这里建成了文化民俗旅游村,吸引了大批游客,也富裕了村民;三是《南京知青之歌》诞生地——浦口区永宁街道侯冲社区“知青故里”开放后,吸引众多知青去重温蹉跎岁月。如今,不少外出打工村民回来了,村子又有了活力。
旅游消费正在从“到此一游”向“情感体验”转变。前者重在是否“去过了”,后者重在精神滋养。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和文化需求满足更强烈,人们正越来越重视“情感体验”。 把记忆场所变成生活样态,留住并活化“乡愁”,恰好满足了人们精神滋养需求。身临特定语境,重温当年,对比今朝,故乡情、责任感、审美意识,都会因“看得见、摸得着”而特别强烈。店上村文博旅游线、千年古村落蒋山、“知青故里”受到游客喜爱,关键就在能给人“情感体验”。而活化记忆场所,也直接为富裕乡亲引来了源头活水。
店上村、蒋山村、侯冲社区成功活化记忆场所还给人一个启示:去高仿式学习,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有独特魅力。这些年,古镇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正越来越热,但高仿式学习也成了通病,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到处是“周庄”或“乌镇”,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高仿”意味着可替代,在规划中真正注入“自己的故事”,才能跳出同质竞争,把记忆场所真正变成生活样态,聚焦更多人气,温润人们心灵。
按照《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南京近两三年内要全面建设16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2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775平方公里,示范村已超过60个。让记忆场所成生活样态,无疑是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以敬畏自然、敬畏文化、敬畏百姓之心,自觉结合各镇各村资源禀赋搞好差异化和个性化规划设计,充分彰显地方特色,讲好“本镇本村故事”,南京定能因更多记忆场所成生活样态而更美好。
大众日报:财富成为百姓身边事 2010-02-22 |
大众日报:财富成为百姓身边事 2010-02-22 |
虞舜客:繁荣文化也要“以小见大” 2011-10-20 |
谢青桐:让原住民成为哈尼梯田的主人 2013-06-24 |
毛建国:我们缺少“有钱人的文化” 2013-07-03 |
刘 旸:“方言限令”不宜搞一刀切 2014-01-09 |
何 申:也说“塞翁失马” 2014-03-24 |
叶匡政:余秀华的诗为何能打动读者 2015-01-19 |
刘金祥:新世纪抗战小说的艺术功效 2015-08-03 |
李志伟:旅游,寻找别处的生活 2015-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