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李景端:低俗语言非治不可
//www.workercn.cn2015-10-2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当前的各种怪现象中,低俗泛滥不容忽视。用上“泛滥”一词,足见问题之普遍。在这股低俗风气中,有一种低俗,不少人不仅不避讳,反而津津乐道,这就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低俗语言。

  语言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既是社会风气的反映,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风气。互联网兴起后,各种怪诞、恶搞、另类、粗鄙的语言被贴上来自生活的标签广为流传。而说粗话、爆粗口、耍泼皮也成为一些人在网络空间哗众取宠的法宝。

  有人觉得低俗语言是网络必然的伴生物,想管也管不了。这显然是片面认识。网络并非只产生低俗语言,给力、粉丝、山寨、雷人、正能量等词汇因为贴切简洁内涵明确,很快被大众所接受,已经成为人们的常用词语。有的人认为网络是“语言的自留地,种什么自己说了算”,于是把自身的忌恨、愤怒等情绪,以粗鄙、任性甚至撒泼的语言加以发泄。他们忽略了这些语言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覆水难收。因为网络本身强大的传播力,我们在网络空间使用语言时更要有责任心和自觉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低俗的语言不仅在虚拟空间呼风唤雨,而且在报刊、正规出版物等传统领域有时也畅通无阻。

  前不久,中宣部等部门曾就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召开过专门会议,并发出相应的倡议。近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又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再一次对语言的生态环境担忧,强调治理低俗语言。

  抵制低俗语言,需要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语言等相关部门合力进行治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媒体要带头先行。因为任何低俗语言的蔓延,都是依赖媒体的传播才得以实现的。各种传媒单位,身负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任;媒体人,包括记者、作家、主持人、演员,其言行更容易被仿效,因而更要自觉自律。建议国家语委,每年审订公布一次准入中文语库的网络词汇,而正规的报刊、图书和广电机构,应慎用未经国家语委认可的网络语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