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久前,安徽利辛女子李娟因“见义勇为救小女孩”被恶犬咬成重伤的新闻,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但仅仅几天之后,“剧情”便发生反转:李娟的“见义勇为”被证实为造假,实际上,她是在喂狗过程中被男友家的狗咬伤。
波澜起伏的情节,让这个新闻事件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中掀起巨大波澜。
“见义勇为救小孩被恶犬咬伤”消息刚出来时,为救人义举叫好、呼吁大家对李娟的“义举”捐款和激烈批评当地犬只管理疏漏的文章被广泛转发。
“女子救人被狗咬伤系谎言”的消息一出,舆论一时哗然。相对彼时的温情与点赞,此时的社交媒体又一面倒地被一篇篇批评媒体伦理和专业素养的文章刷屏。隔着屏幕,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善良被欺骗后的愤怒与不满。
这次新闻事件中,社交媒体经历的两轮刷屏,颇值得玩味。一方面,舆论的反应让人欣喜,因为从舆情来看,社会公众普遍对于善良是呵护和认同的,对不良现象是批判和深恶痛绝的,这些都洋溢着正能量的气息。
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中舆情反转之快,也让人愕然。在一窝蜂地疯狂转发和点赞的背后,我们或许应该反思:何以细节不详的“恶犬伤人”假新闻可以席卷我们当日的手机页面?在看到新闻被证为伪之时,是否能够对“真相”多一些探寻,多一些耐心等待?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新媒体普及以来,手机页面常被各类刷屏席卷覆盖,泥沙俱下,参差不齐。“心灵鸡汤”有之,“历史揭秘”有之,“八卦秘闻”有之。同质化信息聚集的页面使人担心——担心对所谓“揭示真相”文章的追捧是另一种形式的盲从,担心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让位于对意见领袖的点赞。因为转发点赞不能代替思考,哪怕是对“真相”的转发也只是转发,再真诚的点赞也只是点赞。
新媒体普及,信息如星辰大海,多元化表达也更加容易。同时,这个技术便捷的时代,也对大家的媒介素养有了基本的要求和期待——在转发前先有思考,在点赞前先有理解,对信息多一点耐心,对事实多一些甄别。理性思考,保持敏感,在这个信息扑面袭来的时代,青年可以做的,不应当止于点赞。
岳粹景:可以“见利勇为” 绝不“见利忘义” 2011-02-14 |
傅万夫:见义勇为者,别让他在“求求表扬我... 2011-02-23 |
黄 星:见义勇为,应当如何“买单” 2012-08-14 |
辛 木:求求你表扬我 2013-09-06 |
孕妇见义勇为后果沉重应予反思 2013-11-01 |
姜伟超:保护夺刀少年有温度有公平 2014-06-10 |
女童救人身亡,该不该认定见义勇为 2014-07-03 |
见义勇为被刑拘 2014-07-17 |
徐大发:释放“打色狼大学生”是谁的胜利? 2014-07-18 |
今天,要怎样见义勇为 2014-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