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诸葛亮以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著称。但生活中那些被称作“事后诸葛亮”的人则不然,他事前不发声,事后却高谈阔论,只知道放马后炮。“诸葛亮是未卜先知,他们是过后方知,所以称为事后诸葛亮”。
我们中国的事后诸葛亮,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作:“事后聪明式偏差”(hindsight bias),即个体在获知某个事件的结果时,会倾向于表现出自己在事前就已预测到结果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实,那些事后看起来一目了然的事情在事前却并没有那么清晰可辨。因为事前的信息量太多太杂,有用的信息往往被大量让人眼花缭乱的无关信息所包裹,而显得非常不起眼,让人无从辨别与选择。但是当事情发生之后,线索自然就明了清晰了。
研究表明,事后聪明式偏差存在于对选举、体育竞赛等的预测之中,而日常生活中的事后判断就更多了。研究还表明:“事后聪明式偏差会造成许多有害的结果,并且阻碍人们从结果中获得经验学习。”
因为,这种事后知晓的感觉会让人们高估自己的实际预测能力和认知水平,增加盲目自信。而在面对消极结果时,人们为保持自己对事件的控制感,往往会无意识地把消极结果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外界不可控因素,而这就会阻碍人们从消极结果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
有时候,事后聪明式偏差“可能还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它可能令我们妄自尊大,即高估了自己的智慧能力。不仅如此,由于结果看起来似乎具有预见性,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为那些事后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错误决策而责备决策者,却并不因那些同样‘显而易见’的正确决策去褒奖决策者”。
除了上述这些研究证实了的问题之外,日常生活中事后聪明式偏差还有可能影响人自身形象,比如让我们看起来像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给我们自己造成心理负担,比如当我们用它指向自己所犯的某个过失时;最糟糕的是,它还有可能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人,特别喜欢做事后诸葛亮。如果他仅仅在与别人不相干的事上自以为是还好,大不了是个自作聪明的人而已,但要命的是他一定会忍不住地要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中扮演事后诸葛亮,从而给他的关系造成破坏性影响,躲得起他的人会躲着他,躲不起他的人积怨到一定时候就会与他产生冲突。
要知道,人都有自尊需要。做错了事情已经够懊恼的了,这种时候你还要来一个什么事后诸葛亮,那简直就是火上浇油,让别人陷入更大的沮丧与悔恨中。你说人家能不在心里恨你吗?!
事后诸葛亮对不同的人造成的刺激不同,在正为做糟某件事而沮丧的人那里是雪上加霜;在自卑的人那里则会造成自惭形秽;对虚荣的人而言,你的事后诸葛亮就是对自己智力的宣战;而在有童年创伤的人那里——比如小时候常常被父母和老师用事后诸葛亮的方式嘲笑或者指责——则是一个有可能导致二次小创伤的扳机点!
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有过被事后诸葛亮不断指责的体验,先是父母,然后是老师。这些指责如果超过一定数量,累积起来,往往就会成为“微小生活事件创伤”。对具有这类创伤的人来说,别人的事后诸葛亮往往会成为他创伤记忆的扳机点(trigger),会在瞬间激活其早年创伤事件的回忆和体验,从而造成强烈的躯体和心理反应,有时还会伴有短暂丧失正常行为能力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一句简单的事后诸葛亮式嘲讽,却往往挑起一场轩然大波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与人相处时,我们要对自己的事后诸葛亮行为有所觉察,它带给我们的虚荣、高人一等的感觉会腐蚀我们对他人的关怀。
所以,看到别人出了问题,千万不要来一个事后诸葛亮,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证明自己英明正确的机会,让对方感觉懊丧甚至愤怒。这种时刻,你需要的是赶紧捂住自己的嘴巴,别出声。同时竖起你的耳朵,耐心倾听,从而陪伴对方度过这艰难时分。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北大和哈佛不能教人创新 2014-10-09 |
徐甫祥:“诚信字条”莫成中学生的“专利” 2015-10-20 |
《疯狂动物城》的现实解构 2016-03-21 |
“泰国抢虾”击中人们的刻板印象 2016-03-22 |
一次剐蹭引发的“惊天大案” 2016-03-25 |
别用有色眼镜看大学生高薪月嫂 2016-04-12 |
声音 2016-04-26 |
在网络世界,思考与求证才是力量 2016-07-21 |
从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看诺贝尔文学... 2016-08-26 |
别用不真实的表达挑动舆论 2017-05-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