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米可以兑陈米,但隐瞒“勾兑米”的身份,却是万万不可的
有稻谷加工企业向记者反映,目前我国大米市场普遍面临“稻强米弱”格局,加工企业为维持生存,只能转而加工更多的陈粮以降低成本,最终可能导致流通到市场上的陈米越来越多。业内人士还透露,为争夺市场,许多经销商会压低收购价格,新陈“勾兑米”成为中小加工企业的普遍做法。这些“勾兑米”通过经销商进入粮油批发市场,最终上了百姓餐桌(4月28日《新京报》)。
由于中储粮和地储粮每年的新稻收购量非常大,托市价格又高,普通企业根本没法与其竞争,导致收购困难,处于严重的“饥饿”状态。如果这些中小企业正常生产新米,常常撑到次年3月就无新稻加工了。而更为主要的是,中小企业的新稻收购成本居高不下,但米价却卖不上去,盈利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厂家只能通过新米兑陈米的方法以降低成本,保证正常供应,获取更大利润。
按照现行的分类,当年的大米属于新粮,第一次储存期限超过一年的为陈粮,储存后变质的粮食则是陈化粮。所以,只要兑进新米中的陈米不是陈化粮,那“勾兑米”就不存在安全问题,目前也并没有哪部法律哪一条规定对“勾兑米”亮红牌。因此,“勾兑米”出现在市场上,应该是允许的。
但问题是,国内许多商家在生产、销售“勾兑米”的过程中,并没有把“勾兑米”的真实身份如实告诉消费者,而是一律作为新米出售;有的甚至全是陈米也大言不惭地说是新米。如此一来,生产者和销售者是大赚特赚了,但消费者却被欺骗。毕竟,陈米就是陈米,新米就是新米,二者在口感和营养价值上有不小差异,因为大米存放时间长了,胶体就会老化、酶的活性就会衰退及分解,品质自然就会降低。
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角度看,商家把“勾兑米”当新米卖的做法是不允许的。相关部门应迅速介入,对此进行规范。一方面,应要求大米的加工商必须要在外包装上标明是新米、陈米,还是“勾兑米”;如果是“勾兑米”,还应标明勾兑比例,以供消费者挑选,避免价格欺诈。另一方面,应加强市场执法,对继续销售“勾兑米”或陈米却一声不吭,甚至虚假宣传的,一经查实,要按照相关法律进行严惩。不仅如此,还应加大对陈化粮的监管力度,由于陈化粮价格超低,经过“精心”加工后从外观上看与正常大米区别不大,倘若被黑心者少量掺入新米中,很难被发现。
新米可以兑陈米,但隐瞒“勾兑米”的身份,却是万万不可的。
周洪庆:谁来让广大丢失身份证的公民免于恐惧 2010-09-26 |
如何化解公民的“身份证烦恼” 2010-09-29 |
龙 文:身份证管理要严格更要便民 2010-10-27 |
双汇遭重创 2011-03-18 |
张小军:“地沟油”监管问题的他山之石 2011-09-16 |
微评论 2013-02-20 |
唐 伟:“作坊禁入”,损公平且不利食品安全 2013-02-20 |
难道“身份证照片”只能拍得丑吗? 2014-02-20 |
何勇海:身份证何时能“挂失即注销” 2015-04-22 |
网 评:谁把粮仓的老鼠养成老虎的? 2008-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