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图片评论-正文
与动物相处,少些想当然
吴云青
//www.workercn.cn2017-09-11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这两天,一组人与小熊猫的“亲密照”在网络走红,与“好萌”“好温馨”的声音并存的是,不少人质疑“小熊猫是保护动物,游客这样接触合法吗?安全吗?”

  忽然想起某些游客在动物园近距离接触、投喂动物的行为,假如有幸相安无事,大概也能拍出这种看似温馨的画面吧。不过,人类视角的“温馨”,在动物眼中却未必。在双方立场的差异下,常有游客一厢情愿地接近动物,结果不是人被动物弄伤,就是动物被人欺负。

  杰克·伦敦小说《雪狼》的主角雪狼,年幼时最怕小孩,因为他们的手不知轻重,让它吃了很多苦头。仔细想来,在对待动物时,许多人类的表现跟小孩何其相似,哪怕本无恶意,也容易“不知轻重”。而成年人的“不知轻重”,大抵出于“想当然”。究其原因,有人是受马戏团动物虚假的温顺影响,受影视、小说等文艺作品的情节影响,还有人只是出于人类沙文主义式的傲慢,说到底,往往脱不出“无知”二字。

  因为无知,才会误以为野生动物跟驯化动物一样“好沟通”,才会热衷于把动物的种种反应解读成“友善”“微笑”“报恩”,又屡屡被科普知识和事实打脸;还有自以为热爱动物、善待动物,结果适得其反的,比如无序放生,以及近距离拍摄鸟类照片而导致鸟儿受惊弃巢的部分“爱鸟族”等等。

  喜爱“萌物”是人的天性,当看到小熊猫之类的可爱动物时,想要接近、触碰它们,与其说是因为“爱”它们,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也就是爱自己。由于一些动物性情温和或无力反抗,人类的这种行为有时就被正当化、温馨化了,但这真的是动物想要的吗?

  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道尔曾提出人类与动物相处的若干原则,核心是不要打扰动物,必须按动物的天性、动物学的知识和原则来保护动物。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多的是按人类的天性、人类的喜好去“玩”动物的人。即使在较为专业的动物园、保护基地,从设施到管理各方面的条件有限,也使动物常常沦为人的玩物。

  数据显示,美国动物园大象的死亡率是野生大象的3倍,它们在野外通常能活到65岁,被囚禁在动物园里时却饱受病痛折磨,更别提那些死于游客无序投喂等鲁莽行为的动物。而受伤的也不只是动物,游客在野生动物园猛兽区开门开窗的结果就不说了,因为接触野生动物而染病的案例也不少。

  从园区的设计、管理,到游客的常识、自觉,在与动物相处有关的问题上,多一些科学,少一些想当然,就会少一些伤害,受益的是动物,也是人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