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漫画评论-正文
“学渣班”背后
敬一函
//www.workercn.cn2016-03-03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广西桂林市永福县一所小学“学渣班”的新闻,引起了很多网民的关注。该小学将该校和三多、拉木两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按成绩划分排班,成绩最差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班级。其中,最刺痛家长们神经的,是“学校把这个班分在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像是抛弃。”(3月2日《桂林晚报》)

  总有一些新闻让人齿冷。这个事件之所以会让人产生齿冷感受,倒不是因为事件带着荒诞属性,而是因为行为主体给人印象反差。把学生分成学渣和学霸两类,并以此排班,这样简单粗暴的贴标签思维无疑欠妥。小学是启蒙教育机构,原本应该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除尘,而这所学校却在为孩子的心灵倒灰,无疑让人大跌眼镜。

  可稍加观察,这个事件背后似乎又存在一个集合,并非孤例。比如,在西安等地,就出现过“学习好的学生戴红领巾,学习不好的戴绿领巾”的新闻。这种标签思维当然值得我们彻底反思,因为它所附带的教育软暴力可能比抽学生教鞭还恶毒。

  一个戴着“差生”标志的小学生,整日求学于一群戴着“优生”标记的同学之中,整日承受着老师、同学异样的目光,其背负的精神压力可能会大于其心理承受力。在如此重压之下,虽然也有知耻而后勇者出现,但更多的学生恐怕会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在这种标签思维的影响之下,孩子们纯真无邪的同学友谊可能也会跟着受到影响。所谓的优生可能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所谓的差生,这样当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揆诸现实,在我国教育领域仍然存在“抓尖子就是抓主业”、“只要有一个孩子成大才,本校教育就成功”的思维现象。这种思维的产生可能还是和钱相关。对于学校而言,只有学生成才成名,进入名牌大学,学校名声大振,生源和教育经费才有充足保障。而尖子生的成材概率显然更大,学校一般会对其重点培养,甚至采取“特护”措施。当然,它也与小学校长这个“一把手”的教育思维相关。这个方面反映的问题是,我国教育职业化还必须往基层推进。因为在我国一些地方,中小学校长并非教育界出身,而是由其他行政岗位调任。如此一来,学校教学的功利思维或会更重。

  故而,“学渣班”背后可能不止存在教育软暴力,我们必须对其背后存在的思维进行制度性纠偏。要知道,孩子健康成长远比孩子成才更重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