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亲爱的老伴和孩子们,你们要保重身体,照顾好小孩子们……”看着父亲留下的遗书,家住青岛市南区的陈女士不禁潸然泪下。3月11日晚上7时许,她发现60岁的父亲不见了踪影,情急之下赶忙发动亲朋好友寻找。然而,三个小时后,陈女士却等来了一个噩耗,老人的遗体在海边被发现。老人还留有一封遗书,上面讲述了自己前后投入数万元购买保健品的经过,同时把矛头对准一家名叫“向尚集团”的公司。3月12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称,老人轻生没有任何“征兆”,公司将与家属协商此事。(《半岛都市报》3月13日)
●分析
伪保健品为何难禁绝
被保健品商坑害的老人已经无数,现在又有了被“坑死”的例子,警示我们,拿下专砍老人的那把“保健品软刀子”,刻不容缓。这些年,无良商家抓住老人企盼健康长寿的心理,打出“义诊”“健康讲座”的旗号,邀老人参加免费体检,施以赠送礼品之类“恩惠”,其实是“软刀子”专砍老人。“义诊”不义,结果总是一身毛病,不治不行。而要治病,那么保健品商的产品效果最好。讲座就是雇“托”演双簧,或以“最新科研成果”蒙人,或以“权威医学实验”吓人,不由老人不信,信则跌进陷阱。
当然可以责备老人为什么总是轻信,不长记性,但这事实上却被一些部门当成了“免责声明”。食药监部门说,保健品不是药品,我们无权管理。卫生部门说,“健康讲座”不属于诊疗行为,我们无权干涉。工商部门说,这伙人打游击战,想要证据确凿抓住他们,谈何容易。归纳这些说法,一是监管存在空白,空白很难消除;二是爱莫能助,老人只能好自为之。而笔者更想说的是,这样的现状,与其说反映了受骗老人咎由自取,不如说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无良商家坑蒙诈骗,天天发不义之财,老人被“坑死”了,保健品商却“死不了”,发人深省。当然要反复忠告老人,遇到“保健品陷阱”不可相信,而更要紧的是监管部门要主动介入,顺藤摸瓜,端掉祸害。在发达国家,一旦接到保健品投诉,监管部门会立即介入调查,查出问题,即会重罚,让不法商人倾家荡产。我们也应借鉴,严管并持之以恒,就难有无良商家的空间。
奚旭初
●建议
对此类营销引入后悔权
老年人买保健品被坑的桥段,要说并不新鲜。不过,一位老人竟然因为买保健品被“坑死”,买保健品的风险可能不只是亏钱,甚至还可能“要命”,的确令人唏嘘。尽管这仅仅是个别案例,相关细节也有待进一步披露,但“买保健品”成为老人之死的一大诱因,仍然足以引发警惕。
现实中,对于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营销,早已见惯不怪,甚至成为最有利可图的“老年产业”,既然老人家顶多只是蒙受一些经济损失,保健品即便并不如宣传的那般神乎其神,大多也不至于闹出人命,于是,尽管尽人皆知,但这类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设局,却一直以来都缺乏有效的治理。
某种程度上,针对老年人的“免费旅游”外加“亲情式”营销,的确十分精准地戳中了老年人最脆弱的那根心理软肋。这种利用老年人心理软肋的营销模式,是否有违商业原则,甚至违背了营销伦理,其实值得追问。而即便是撇开这一营销模式的是非不论,商家促销送礼品,销售人员巧舌如簧的确也十分普遍,但是不是戳中消费者的心理软肋,就可以伺机叫价,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就可以不受约束和限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就连网购商品都可以有后悔权,那么,对于这类利用老年人心理弱点的保健品销售模式,为了保障老年群体的权益,防范这类亲情饥渴下的上当受骗,同样应当让老年人享有后悔权,这一权益保障的到位,不仅将有助于老年人冷静消费,利用老年人亲情渴求的骗局式营销,也才难有可乘之机。
无论如何,老人买保健品被“坑死”的悲剧,不应再次重演。针对老年人的亲情渴求设局营销产业,不应仅仅是口头提醒老年人小心提防,而更应有务实的“后悔权”保护,打击藏匿其中的骗局,规范营销行为,完善权益保障,更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吴江
●观察
不仅是老人的困扰
这种通过保健品营销制造的“养生迷局”,击中的正是现代社会巨大的养生需求,久而久之,迷局就会演变成乱象,而乱象就成为了周期性的阵痛反应,不会因人而异,更不会立刻消失。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坠入保健品陷阱的这位老人是位受害者。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自然就应该多一点感同身受和人文关怀,在日常生活中,你我可能都是那个极易被骗的人之一,不仅是老人容易被骗,任何人可能都遇到过各式各样的保健品推销,试想,如果是自己遇到了保健品陷阱,还会从容淡定吗?
其次,打击保健品的营销迷局,需要的不仅是老人以及老人家庭提高分辨能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因为保健品市场乱象层出不穷,症结就在于监管的错位以及市场调节的失灵,而管理权与执法权的错位,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此外,我们每个人都有变老的那一天,都会面临身体衰老和求生本能的双重抉择,每一份养老诉求背后,都关乎一个家庭的责任。我们要做的,是要将健康养生的知识,以一种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方式,循序渐进地灌输给老年群体,既要让它得到合理表达,还要破除养生迷局,而放大到整个社会心态层面,这种养生需求更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重视,而不是对养生市场一味否定。
所以,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结合起来,会发现我们对保健品乱象的讨论,其实需要的仍然是一个理性视野和基本的人文关怀。目前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老人身陷养生迷局无法自拔,那么作为他们的亲朋或者好友,有没有可能帮助他们,提升对保健品市场的整体认知?同样,不让老人被自己的养生需求所伤害,又能否上升到社会共同责任的层面?
宋潇
●反思
全社会都该反思
保健品坑人,并且专坑老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以前,就不止一次曝出过“人死了,保健品还没吃完”的新闻。
消费陷阱多,消费须谨慎。而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尤其多,金融、保健等都是问题高发领域。无良商家或诈骗分子为了将黑手伸向老年人、通过忽悠老年人来牟取暴利,基本上都是利用了老年人容易轻信、独居寂寞等特点,专门开发出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骗术。
虽然某些产品或服务在推销过程中可能并不存在“强买强卖的行为”,但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甚至误导、欺诈的问题?产品质量有没有保证?产品价格是否合理?这些都是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监管的。或许正是由于相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涉老”骗局才会愈演愈烈。欺诈消费者是无耻无德的行为,有些还涉嫌违法,而欺诈老年人更是特别可恶。工商、食药监、公安等部门应该联合执法,对此开展专项治理,绝不能让辛苦半生的老年人沦为无良商家和不法之徒坑害的对象。
另外,一些老人的家人也要反思。现在生活节奏快,不少家庭对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比较在意,对其心理需求却关心不够,导致老人常感孤独寂寞。一些保健品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一漏洞乘虚而入,召集老人们开会联欢、“一对一”的贴心服务或带着老人免费旅游、免费踏青等,借此来拉近感情、推进保健品的销售。有的还见了老人就喊“爸妈”,那份亲热劲儿让很多老年人都无法抵御。请恕笔者直言,那些当老人去世后才发现他们竟然有那么多保健品还没吃完的子女,是否也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呢?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他们安度晚年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赡养和亲情的慰藉。
乔志峰
●三言两语
长期存在这种乱象,损害的不只是老百姓的身心健康、经济利益,也有损政府的公信力。而这背后,最为紧要的是如何解决保健品市场监管中的“九龙治水”,没有形成拳头、合力和有法可依、依法严厉打击的问题。
——杜学峰
一方面打击保健品公司的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让老人生活得有滋味,有共同交流的小圈子,这样过分迷信保健品的老人就会越来越少。
——杨玉明
养生这块阵地,正面舆论不去占领,保健品就必然去占领。防止老年人受骗,不仅做儿女的要常回家看看,补上老人感情缺慰这一课。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主动占领“养生课”这块阵地。
——韩玉印
还是先治好老人的“寂寞病”吧。 ——滨兵
对存在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只有加大了处罚,才能给经营者带来真正的威慑力。
——孙晓
浦江潮:机票霸王退票费还要收到何时? 2015-02-16 |
封寿炎:政府管酒席是社会失能的表现 2015-08-06 |
王石川:“黄金周哪个不抢钱”之问,谁来作答 2015-10-14 |
胡宇齐:天下没有占尽便宜的旅游 2015-10-28 |
司马童:得有办法治住这些骗子 2015-11-11 |
谎报18岁就给整形,医院的底线呢? 2016-02-02 |
比“天价鱼”更可恶的是带出的泥 2016-02-18 |
“体检给回扣” 2016-03-23 |
层层把关 才能真正“排毒” 2016-07-15 |
保健品骗局只求“吃不死人”何其毒也 2016-07-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