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动语言资源保护。
其实在今天,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如何保护却一直是难以抉择的问题,中国方言众多,“十里不同音”,究竟是否要一体保护?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又是什么样的?
●主持人说
乡音已改如何留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乡音的问题时,说明他已经离开故乡太久了,《易经》里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时刻把乡音挂在嘴边的人,永远不会觉得乡音是一个问题。
乡音是问题吗?或许是吧。《论语》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周游列国,他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操着不同的方言,如果孔子用山东话教学生,去游说天下,显然不合适,所以要说“雅言”,“雅言”就是官方的通用语言,也叫正言,正式语言。中国的第一部字典就叫做《尔雅》,“尔者近也,雅者正也”。
所以,在两千年前,乡音就已经是一个问题,不同在于,两千年前的问题是如何克服乡音的障碍,而两千年后的今天,问题则成了如何挽留乡音的消逝。这是时代的发展使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望家乡路远山高”的时代,而是“反认他乡作故乡”的时代。
唐朝的诗人说,“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只有山中的莺声没变。或许有一天,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乡音的差异,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也就没有故乡了。
●观点一
要留住每一分乡音
保护方言,本身是极有建设性的做法,原则上所有的方言都应该得到最好的保护,当然,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语言是一个很神秘的现象,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即便分成语系,数量仍旧很多。这些不同的语言,是考证人类发源、发展信息的重要资料,它是无形的资源,带着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印记,失去了就没有了,而且即便到今天,很多地方都还没有研究透。
缩小到中国的方言,也有这样的特点,不同的方言其实都反映着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一隅,失去了任何一种,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如在音韵学的研究上,普通话的声调只有4个,但有的方言,有7、8个声调,反映出语言本身的丰富性,还有一些方言,和古代汉语有更亲近的关系,比如广东话、山西话等,虽然各处南北,但都有入声,这些方言,其实都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某些密码,缺了它们,我们可能要在传统文化、语言的研究中承受莫大的损失。
以语言学来说,传统的语言学,分为音韵、文字、训诂三个大的方面,音韵是基础,这时候方言就有极大的意义。此外,很多古代文化的考证,诗词意义的理解,都需要方言作为基础,比如考证《老子》的成书年代,就用到音韵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方言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遗产之一,这是毫无疑问的。
同时,从文化的多样性上来说,保护方言也是必要的措施,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万紫千红才是春,只有一种颜色,恐怕生活在其中的人并不快乐。
此外,从语言的亲切感上来说,方言也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普通话是一种被提炼后的语言,它更简单、更易于学习和推广,但同时,在某些特定的表达中,却不如方言丰富,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同样的意思,用方言说出来,感觉更自然、精准和亲切,但换做普通话,可能情感的表述就没那么到位了。
当然,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在今天,这一点应该没什么异议了。同时,如果我们往更早的时间去回溯,也会发现,在非常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其实都是两套语言并行的。
早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文言分离的现象,人们在文字中使用的是文言文,也叫雅言,就是《尚书》《礼记》等书中的语言,生活中使用的却是口语、白话,当然,那时候的白话和今天的白话还是有区别的,但不可否认,是一种比书面语言更加通俗的语言。同时,在口语中也存在两套系统并行的现象,即官话和地方语言。
所以,“道并行而不悖”,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语言保护的问题上。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希望交流更加方便,推广普通话理所当然,如果每个人都只说方言,可能就没法儿沟通了。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保护文字语言的多样化,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明、文化,更让我们的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保护的方法,我认为亦可借鉴传统的形态,即推广普通话,同时鼓励各个地方的人们使用方言,这不矛盾,比如在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如教学、公共媒体上发言、和不同地方的朋友交流等,但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使用方言。对使用方言的人来说,这会更加方便,对听的人来说,也更有趣。就好像到处旅游的人,总要尝一尝当地特有的美食,如果都一样,显然就少了很多趣味,语言也是一样的。
重复不可重复之物
大而化之地说,在我国区别于普通话的语言,都可以称为方言。但在方言内部,还有很多分别,比如汉语方言,非汉语方言,甚至汉语方言中也有很多区分,闽方言、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
中国人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风”,过去十里八乡之间,语言就有区别,百里之外,就有明显的差异。在地域隔绝的时代,这是普遍的现象,一个地域内部往往都难以沟通,更远的地方就更难了,以前说从中央王朝到远方的交趾,要经过重重翻译,一道道的语言转换,可能要带很多个翻译人员。
现代化以来,市场的流通,造成了人员的流通,这就要求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共通性语言,过去说“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其中的书同文,就包括语言和文字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普通话的意义,早已经不必证明。
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商品、人口高速流动的时代,方言到底有无价值?我们这些年来,每年都要去各地调研,有一些方言,使用的人已经非常少,会说的可能就一两千人,甚至更少,这样的语言,还要保留吗?还要拯救吗?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确实有不少语言已经不太有用,甚至相反,只会这种语言而不会普通话,反而会变成障碍,就业、学习等都有问题。有人说“语言使人沟通,亦使人隔绝”就是这个意思。
但语言的保护并不仅看眼前的利益,甚至也不能近看未来的利益。语言是一个群体文化基因库的载体,一个群体的语言消失了,这个群体精神性的文化特质,基本上也就消失了,它的诗歌、史诗、传说、文化的源流、审美的趣味,都将消失。可能还有一些物质的特质存在,比如服装,但不会再有人知道这些服装到底代表着什么意义,迟早也会消失。
所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第一任务就是要保护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可能也有人会说,大家使用统一的语言不好吗?确实,《创世纪》里说,巴别塔倒下之前,全世界都说一种语言,上帝看到“the people is one”,人是一个,所以 把人们分开,使人们语言不通。其实现在也有统一的“语言”,就是科技。但人作为人,总会追求独特性,总是会想,我有什么是和别人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市场越发达,人就越想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但怎么保护是个问题。保护并不是说要全部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尤其是让那些几乎没什么人使用的方言重新被使用,这是不现实的。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有一句话,“重复不可重复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方言,其实也是保护某种独特性,同时我们在保护和挽救某些独特性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复活旧物,也不现实,而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独特性。所以,保护的方法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可能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首先是活态保护,就是让它重新被使用,但这很难。其次是有限度地保护,通过公共传媒,给方言留一块地方,比如在电视台开一个方言频道,使各地方言,以及相关的戏曲等文艺形式得以延续。其三是抢救,既然有些方言确实已经濒临灭绝了,一方面难以恢复,另一方面恢复了又能干什么呢?那就不如通过数字技术,把它博物馆化,作为文化资源保存下来。
本版主持 周怀宗
中工时评:“禁言令”与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2014-01-15 |
谈昦玄:保护方言:使用胜于收藏 2014-06-23 |
金宇澄:打破屏障 保持沃壤 2014-06-27 |
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才是重点 2015-09-17 |
保护方言,需先重估方言的价值 2016-03-11 |
只在校园“保卫北京话”还远远不够 2016-06-02 |
从“保卫北京话”开始 重拾对方言的敬畏 2016-06-06 |
保护方言需要更多“汪涵” 2017-05-09 |
【大众话题】保护方言需要更多“汪涵” 2017-05-09 |
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2017-07-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