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王贻芳:捕捉“幽灵粒子”的猎手
//www.workercn.cn2013-11-2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
捕捉“幽灵粒子”的猎手

  “这条路,从邓小平同志到习近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走过。”在去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路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自豪地介绍。

  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刚刚建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时候,发表了“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讲话。当时的王贻芳正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师从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学习高能物理。25年过去了,回到国内的王贻芳依然奋斗在中国高科技领域的第一线。

  科学领域的世界性突破

  2001年是王贻芳事业上的转折点。这年初,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他回到中国,来到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支持王贻芳回国的动力之一,就是尽早组织和开展属于中国的中微子研究。被称为“幽灵粒子”的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粒子中人类了解最少的一个,也是破译宇宙起源与演化密码最重要的“钥匙”。

  2002年,王贻芳与日本、美国同行同时宣布,他们发现了核反应堆中产生的中微子消失的现象,这意味着反应堆中产生的中微子发生了振荡,变成了另一种没有被探测到的中微子。2005年,在王贻芳的奔走呼吁下,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组成立。两年后,项目动工建设。

  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在北京宣布,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大亚湾实验的结果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称为“粒子物理中极基本、极重要的参数”,被国际权威专家认为是“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2012年年底,王贻芳领衔的大亚湾实验项目组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2012年全球科学领域获得的十大突破”。

  “国家队”的带头人

  高能物理研究所被称为我国高能物理领域的“国家队”,2011年,王贻芳担任所长一职,成为这支“国家队”的带头人。

  “我们想要走在世界前沿,就要和国际合作,也就需要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能力。”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焕玉认为,王贻芳能把“国家队”带好的一个优势就在于他组织能力强,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组的成员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研究单位,共有300多位研究人员参加。

  面对国外同行时,王贻芳坚持基本原则;面对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时,他又善于把国内同行凝聚在一起,握指成拳。王贻芳领导的北京谱仪Ⅲ实验同样是规模庞大、需要国内外广泛合作的大型粒子物理实验。为此,他集结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其他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起参与实验,把任务分配给各个高校和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副主任沈肖雁说:“他希望看到的,是高能物理学科在各个高校枝繁叶茂,锻造出一支强大的、在国际领先的队伍。”

  希望学生能说“不”

  “从过去10年来看,高能物理队伍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的年轻人有自己突出的优点,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不输给国外。”王贻芳对于高能物理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但他认为中国学生和科研人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不善于表达交流。”王贻芳认为这是中国学生的劣势。有时候去高校做讲座,提问环节经常“冷场”。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对他说“不”。实验物理中心副研究员何苗是王贻芳带出来的博士生,在他看来,工作以后更“怕”王贻芳一些,“因为王老师要求更严格了。”

  “那你敢不敢对王老师说‘不’?”面对提问,何苗毫不犹豫:“说过。”师生俩在一些尚无结论的研究上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为什么不能成为专业上的国际领袖?”谈起这个问题,王贻芳说教育应该增强造血功能,更多地让本土培养的学生站在国际前沿,不一定非要跑到国外才能学习最先进的知识。

  “作为科学工作者,真理是最高的追求。”如今,中微子二期工程即将启动,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王贻芳不曾歇步。(盛若蔚 唐天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