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电(作者 欧阳开宇 姜宁 谢波)两器互拍照片传回北京飞控中心,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背后,一支年轻善战的专家队伍组成了飞控系统核心力量。
陈险峰:“飞控交响乐”指挥者
“如果把这次飞控任务比喻成一场交响乐演奏会,那北京中心总体室则是总指挥。”北京飞控中心总体室主任陈险峰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嫦娥三号飞控任务中,总体方案设计是第一步。执行了历次“嫦娥”飞控任务的陈险峰坦言,“首次进行遥操作控制,给这次任务增加了新看点,也带来了新考验”。
他说,以往任务中,飞控对象都是绕天体飞行的航天器,轨道和姿态保持稳定,运行状态可以预测,而嫦娥三号的控制方式与以往完全不同,“我们必须像指挥家一样,统筹各方,让交响乐发出美妙‘合声’”。
为此,他们预想了几十种情况,编写了上百份飞控方案,又设置了多套备份,为任务的成功加上了“多保险”。
谢剑锋:“嫦娥揽月”的牵线人
为嫦娥探月牵线搭桥的,是北京中心轨道室主任谢剑锋和他的团队。
曾带领团队多次刷新轨道精度的谢剑锋说,与以往两次嫦娥任务相比,这次控制风险有增无减。很多次控制都是不可逆的,比如:近月制动,如果控制滞后几秒就会产生撞月的风险。
尤其是嫦娥三号要实现月面软着陆,着陆点的精度至关重要。为了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他们不断优化控制策略,详细记录每天试验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
谢剑锋和他的团队执行任务犹如“太空打靶”,十余次轨道控制,分毫不差。
尚德生:“软件航母”的打造者
此次任务中,月球车灵巧地避过微小的障碍,到达指定地点进行拍照。在北京中心自主研发的月球车路径规划与行走软件的支持下,月球车在月面行走自如。
“这是我们针对嫦娥三号任务首次遥操作而开发的新软件,月面环境复杂并且不可预知,月球车在月面探测规划过程要考虑坡度、光照、障碍等多种因素,对软件开发形成很大的挑战。”北京中心软件室主任尚德生说。
尚德生和他的团队利用实时计算的月面地形设计,建立月面环境模型,优化路径搜索算法,让月球车既能实现盲走,又能自动规避障碍。
软件系统是任务的基本平台和核心基础,所有的飞控方案最终都需要软件去实施。针对这次遥操作任务,他们全新研制了遥操作子系统地形建立、路径规划、规划验证、可视化操控等多个系统软件,新编代码超过100万行。
李大琪:“飞控舞台”的搭台人
指控室主任李大琪把指控室的工作分成了两类:直接影响任务成功的和影响任务效果的,计算机系统就是前者。
测控计算机系统如人的大脑,任务中所有信息的交换、存储和处理都要依靠这个系统来实现,出现任务一点小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任务的成败。
“这次任务对计算机平台的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对自主研发的测控硬件平台集中监控系统进行升级,增加长管任务硬件系统的独立监控功能,完善报警过滤机制,加强对存储子系统的状态监控,提高了监控自动化程度。”李大琪介绍说。
李大琪带领他的团队,从机理原理入手,研究所有参试设备,预判能力得到了提高,确保出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处理。(完)